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是全球发病率第4位的恶性肿瘤,在肿瘤中致死率居第2位,亚洲国家发病率高,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胃窦部,尤其是胃小弯侧。根据癌组织浸润深度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中、晚期胃癌)。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是全球发病率第4位的恶性肿瘤,在肿瘤中致死率居第2位,亚洲国家发病率高,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胃窦部,尤其是胃小弯侧。根据癌组织浸润深度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中、晚期胃癌)。
【标准名称】:
胃癌
【英文名称】:
gastric carcinoma
【疾病代码】:
C16.900
【别名】:
【缩写名】:

【分类】:
肿瘤科

病因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进行性发展的过程,相关危险因素有:

1.饮食因素

包括高盐、熏制食品,亚硝酸盐、亚硝胺类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非淀粉类新鲜水果、蔬菜及抗氧化剂摄入较少等。

2.环境因素

低社会经济条件增加远端胃癌发病风险,高社会经济条件增加近端胃癌发病风险。

3.微生物因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EB病毒感染与胃癌之间是否存在病因学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4.遗传因素

如一些家族性综合征,与胃癌易发相关,包括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E钙黏蛋白突变、基因多态性等。

5.癌前疾病

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及胃切除后残胃炎。

6.吸烟及肥胖。

7.胃癌干细胞

随着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胃癌干细胞必将为胃癌的发病机制及诊疗开辟新的途径。

病理

1.大体分型

(1)早期胃癌

1)Ⅰ型为隆起型,癌灶突向胃腔。

2)Ⅱ型为浅表型,癌灶比较平坦,没有明显的隆起与凹陷。又 分 为 :①Ⅱa型(浅表隆起型):病变稍高出黏膜面,高度不超过0.5cm,表面平整;②Ⅱb型(浅表平坦型):病变与黏膜等平,但表面粗糙呈细颗粒状。③Ⅱc型(浅表凹陷型):最常见,凹陷不超过0.5cm,病变底面粗糙不平,可见聚合黏膜皱襞的中断或融合。

3)Ⅲ型为凹陷型,有较深的溃疡,但不超过黏膜下层,周围聚合皱襞有中断、融合或变形成杵状。

(2)进展期胃癌

1)BorrmannⅠ型:又称息肉型或蕈伞型,肿瘤主要向腔内生长,隆起呈结节、息肉状,表面可有溃疡,溃疡较浅,切面界限较清楚。该型病变局限,浸润倾向不大,转移发生较晚。

2)BorrmannⅡ型:又称溃疡型,单个或多个溃疡,边缘隆起,形成堤坎状,边界较清楚,周围浸润不明显。

3)Borrmann Ⅲ型:又称溃疡浸润型,溃疡基底较大,边缘呈坡状,周围及深部浸润明显,切面界限不清。

4)Borrmann Ⅳ型:又称弥漫浸润型,癌组织发生于黏膜表层之下,在胃壁内向四周弥漫浸润扩散,病变胃壁增厚变硬,黏膜变平,皱襞消失,有时伴浅溃疡。病变如累及胃窦,可造成狭窄;如累及全胃,可使整个胃壁增厚、变硬,称为“皮革胃”。

2.组织学分型

(1)普通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2)特殊类型:腺鳞癌、鳞癌、类癌、未分化癌和胃溃疡癌变。

(3)Lauren's 分型:肠型(多发于老年人,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弥漫型(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多发于中青年)。

1.接浸润

2.淋巴转移

3.血行转移

4.腹腔种植转移

转移至卵巢称为Krukenberg瘤。

病史要点

可有既胃病史,早期胃癌多在萎缩性胃炎及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基础发生的,病史较长。病人可有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上腹胀痛不适等症状史。

症状要点

1.早期胃癌

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2.进展期胃癌

(1)上腹胀痛: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症状,开始仅为上腹饱胀不适,餐后更甚,继之有隐痛不适,偶呈节律性溃疡样疼痛,但这种疼痛不能被进食或服用制酸剂缓解。常同时伴有纳差,厌食,体重减轻。

(2)食欲减退、消瘦:可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乏力及贫血。

(3)呕血、黑便:溃疡型胃癌出血时可表现为大便隐血检查阳性,有时出血量较大,表现为呕血或黑便。有大出血者并不一定意味着肿瘤已属晚期,因胃壁的黏膜下层具有丰富的动脉血供,胃癌浸润破坏黏膜下动脉时可发生大出血。

(4)其他症状:约有10%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出现腹泻,多为稀便。胃癌发生并发症或转移时可出现一些特殊症状:贲门癌累及食管下段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并发幽门梗阻时可有恶心呕吐;胃癌转移至肝脏可引起右上腹痛,黄疸和(或)发热;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呃逆、咯血,累及胸膜可产生胸腔积液而发生呼吸困难;肿瘤侵及胰腺时,可出现背部放射性疼痛;胃癌急性穿孔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查体要点

早期胃癌无明显体征,部分病人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其范围比溃疡病小,少数病人上腹有肌紧张。当出现下列体征时,常已属晚期。

1.肿块

部分病人可触及肿块,右上腹(胃窦部)最多,肿块为实质性、结节状,如癌已向周围组织浸润则活动度明显受

2.转移淋巴结

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最常见。

3.其他

若癌肿侵犯浆膜外,在腹腔各部、膀胱直肠窝、卵巢、脐部可扪到转移结节和肿块。胃癌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时可出现腹部压痛、肌紧张、反跳痛等典型的腹膜炎“三联症”。肝十二指肠韧带、胰头后淋巴结转移或原发灶直接浸润压迫胆总管时,可发生梗阻性黄疸。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注意有无贫血。

2.粪便隐血试验

3.血清肿瘤标志物

包括CEA、CA199、CA72-4、AFP等检查,仅有部分患肿瘤标志物升高,有时对监测患病情有帮助。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X线钡餐检查是胃癌检测的一项重要手段,包括单重对比造影(充盈相和加压相)和双重对比造影。气钡双重造影有于产生清晰的胃黏膜影像,可以发现早期胃癌

2.CT检查

CT检查有于显示胃癌病变范围、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腹腔和盆腔种植以及脏器转移,是目前胃癌术前分期的首选检查手段,扫描部位应包括原发部位及可能的转移部位。

3.MRI检查

CT造影剂过敏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怀疑转移者可选择使用。

4.PET检查

对常规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的转移性病灶,可酌情使用。

其他检查

1.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是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

(2)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可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

(3)腹腔镜: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2.组织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确诊和治疗的依据。

临床类型

分期

胃癌TNM分期
T原发肿瘤
Tx原发灶无法评价
TO无原发癌证据
Tis原位癌
T1浸润至黏膜或黏膜下层
T2浸润至肌层或浆膜下层
T2a浸润至肌层
T2b浸润至浆膜下
T3肿瘤穿透浆膜层,但未侵犯邻近组织或脏器
T4肿瘤侵及邻近器官
N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O无淋巴结转移
N11~6个淋巴结转移
N27~15个淋巴结转移
N315个以上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价
MO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胃癌临床分期
分期TNM
0期TisN0M0
ⅠA期T1N0M0
ⅠB期T1N1M0
T2a/bN0M0
Ⅱ期T1N2M0
T2a/bN1M0
T3N0M0
ⅢA期T2a/bN2M0
T3N1M0
T4N0M0
ⅢB期T3N2M0
Ⅳ期T4N1~3M0
T1~3N3M0
任何T任何NM1

鉴别诊断

1.与胃部良性疾病的鉴别

(1)胃溃疡胃癌无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特别是青年人胃癌常被误诊为胃溃疡慢性胃炎。X线检查:胃溃疡龛影一般突出于腔外,其口部光滑整齐,周围黏膜呈辐射状,胃壁柔软可扩张等;而进展期溃疡型胃癌的龛影较大,且位于腔内,常伴有指压痕及裂隙破坏,局部胃壁僵硬,胃腔扩张性差等。早期凹陷性胃癌的溃疡灶易与良性溃疡相混淆,且经抗溃疡治疗后恶性溃疡也有暂时愈合的可能。临床拟诊为胃溃疡者应在内科积极治疗下定期随访胃镜,必要时应重复活检排除胃癌

(2)胃息肉:胃息肉多数无症状,较大的息肉可引起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幽门附近的带蒂息肉脱垂进入十二指肠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甚至引起胃十二指肠套叠。息肉表面黏膜又可糜烂、溃疡出血而引起黑便,临床表现可酷似胃癌。腺瘤型息肉常与隆起型早期胃癌相混淆,宜胃镜活检予以确诊。

(3)胃平滑肌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下患者。其瘤体多单发,好发于胃窦及胃体部,呈圆形或椭圆形,患者常有上腹饱胀不适、隐痛或胀痛,当肿瘤增大供血不足而形成溃疡时亦可出现间歇性呕血或黑便,约有2%可恶变成平滑肌肉瘤。胃镜检查可与胃癌相区别,但难以确定属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

2.与其他胃部恶性肿瘤的鉴别

(1)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胃窦、幽门前区及胃小弯。病变起源于胃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可扩展至黏膜层而突入胃腔,随着黏膜受累而形成溃疡,也可侵犯胃壁全层,波及周围淋巴结。临床表现有上腹部饱胀、疼痛、恶心、呕吐、黑便、胃纳减退、消瘦、乏力、贫血等非特异性症状,与胃癌相似,常误诊为胃癌。但淋巴瘤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轻,病程相对较长,症状出现较晚,患者一般状况好于胃癌。有的患者早期出现持续高热或间歇热。少数患者伴有全身皮肤瘙痒症。具特征性的改变为弥漫性胃黏膜皱襞不规则增厚,有不规则地图形多发性溃疡,溃疡边缘黏膜隆起增厚形成大皱襞;单发或多发的圆形充盈缺损,呈“鹅卵石样”改变。

(2)胃间质瘤:多为良性或交界性,恶性者较少见。其发病年龄低于胃癌,以男性居多。多见于近端胃,生长缓慢,瘤体大者直径可达10cm以上。随肿瘤增大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进食哽噎、腹部肿块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少数患者可伴有发热、体重下降、晕厥或因肿瘤破裂而致急腹症。临床以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最为常见。X线检查表现:腔内型胃间质瘤于胃腔内呈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其中央常有典型的脐样龛影;腔外型者仅见胃壁受压及推移征象。胃间质瘤很少通过淋巴结转移,因此,若CT显示胃部肿块伴胃周淋巴结肿大时,有助于排除胃间质瘤诊断。

治疗原则

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结合患者一般状况和器官功能状态,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

1.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且无淋巴结转移证据时,可根据肿瘤侵犯深度,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一般无需辅助放疗或化疗。

2.局部进展期胃癌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

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考虑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或术前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考虑根治性手术。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需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

3.复发/转移性胃癌

应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在病情允许时给予姑息性手术、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局部治疗,同时积极给予止痛、支架置入、营养支持等治疗。

一般治疗

症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

1.新辅助化疗

对无远处转移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推荐新辅助化疗,应当采用两药或三药联合的化疗方案,不宜单药应用。新辅助化疗的时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应及时评估疗效,并注意判断不良反应,避免增加手术并发症。

2.辅助化疗

适用于术后病理分期为ⅠB期伴淋巴结转移者,术后病理分期为Ⅱ期及以上者。推荐选用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铂类的两药联合方案。

3.姑息化疗

适用于全身状况良好、主要脏器功能基本正常的无法切除、复发或姑息性切除术后的患者。

4.常用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

(1)化疗药物:包括5-Fu、卡培他滨替吉奥顺铂表柔比星多西紫杉醇紫杉醇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

(2)化疗方案:目前推荐的化疗方案包括单药、两药联合或三药联合。在晚期胃癌一线化疗中,更倾向于两药联合或单药的化疗方案,三药联合的方案适用于体力状况好、能耐受更多不良反应的患者。两药联合方案包括:5-Fu/LV+顺铂卡培他滨+顺铂替吉奥+顺铂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紫杉醇+顺铂多西紫杉醇+顺铂多西紫杉醇+伊立替康卡培他滨+紫杉醇等;三药联合方案包括:表柔比星+顺铂+5-Fu及其衍生方案,多西紫杉醇+顺铂+5-Fu及其改良方案等。对体力状态差、高龄患者,可考虑采用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或紫杉类药物的单药化疗。

(3)靶向治疗:对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患者,可在化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使用曲妥珠单抗时应避免使用蒽环类药物。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胃癌手术分为根治性手术与姑息性手术,应力争根治性切除。

1.根治性手术

按照胃切除范围的不同分为全胃切除术、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按照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不同分为未彻底清扫第1站淋巴结的D0根治术;彻底清扫第1站淋巴结的D1根治术;彻底清扫第1、2站淋巴结的D2根治术;及彻底清扫第1、2、3站淋巴结的D3根治术。D2根治术是胃癌的标准术式,肿瘤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肌层或上),或伴有淋巴结转移但尚未侵犯邻近脏器的,均应行D2根治术。

2.姑息性手术

包括胃癌姑息性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等。

其他治疗

1.内镜治疗

(1)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术,包括腹腔镜胃内黏膜切除术和腹腔镜胃部分(楔形)切除术。

(2)进展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包括微波凝固治疗,激光治疗,直接注射化疗药物、无水乙醇或免疫制剂及经皮内镜下胃-小肠联合造瘘术、自行扩张金属支架置入。

2.放射治疗

(1)术前放疗:主要用于局部晚期胃癌,肿瘤与围组织有浸润或粘连,估计完全切除肿瘤有困难者。多与化疗同步进行。

(2)术中放疗:主要适用于胃癌原发灶已切除,肿瘤浸润浆膜面或伴有围组织浸润,以及伴有胃围淋巴结转移者。伴有腹膜种植、广泛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者禁忌做术中放疗。

(3)术后放疗:主要适用于伴有浆膜面浸润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放疗常与化疗同步进行。

1. 常见并发症

(1)当并发消化道出,可出现头晕、心悸、柏油样大便、呕吐咖啡色物。

(2)胃癌腹腔转移使胆总管受压时,可出现黄疸,大便陶土色。

(3)合并幽门梗阻,可出现呕吐,上腹部见扩张之胃型、闻及震水声。

(4)癌肿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可出现腹肌板样僵硬、腹部压痛等腹膜刺激症。

(5)形成胃肠胆管,见排出不消化食物。

2.术后并发症

(1)消化道出

(2)十二指肠残端瘘。

(3)吻合口瘘。

(4)残胃排空延迟

(5)反流性食管炎

(6)倾倒综合征。

3.放射性胃炎

胃癌的预后与临床病理分期、部位、组织类型、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措施有关,其中分期对预后的影响最大,早期胃癌预后远比进展期胃癌好。胃癌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多在20%~50%。
随访时间为治疗后3年内每3~6个月一次,3~5年每6个月一次,5年后每年一次。

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内镜检查每年一次。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应注意发生大细胞性贫血的可能。

1.一级预防

由于胃癌病因未明,故缺乏有效的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1)饮食因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腌腊制品,可以降低胃癌发病。饮食因素在胃癌的一级预防中占有重要地位。

(2)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认为对有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如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肠型化生、异型增生癌前病变者、有胃癌族史者应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3)其他生活因素:情绪乐观,戒烟限酒。减少大气、饮水污染等。

2.二级预防

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主要措施是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患者,提高胃癌生存率。包括胃癌前期病变的有效诊断和治疗。

3.三级预防

预防癌症复发和转移,降低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查看更多进展
发病机制
病因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进行性发展的过程,相关危险因素有:

1.饮食因素

包括高盐、熏制食品,亚硝酸盐、亚硝胺类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非淀粉类新鲜水果、蔬菜及抗氧化剂摄入较少等。

2.环境因素

低社会经济条件增加远端胃癌发病风险,高社会经济条件增加近端胃癌发病风险。

3.微生物因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EB病毒感染与胃癌之间是否存在病因学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4.遗传因素

如一些家族性综合征,与胃癌易发相关,包括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E钙黏蛋白突变、基因多态性等。

5.癌前疾病

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及胃切除后残胃炎。

6.吸烟及肥胖。

7.胃癌干细胞

随着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胃癌干细胞必将为胃癌的发病机制及诊疗开辟新的途径。

病理
1.大体分型

(1)早期胃癌

1)Ⅰ型为隆起型,癌灶突向胃腔。

2)Ⅱ型为浅表型,癌灶比较平坦,没有明显的隆起与凹陷。又 分 为 :①Ⅱa型(浅表隆起型):病变稍高出黏膜面,高度不超过0.5cm,表面平整;②Ⅱb型(浅表平坦型):病变与黏膜等平,但表面粗糙呈细颗粒状。③Ⅱc型(浅表凹陷型):最常见,凹陷不超过0.5cm,病变底面粗糙不平,可见聚合黏膜皱襞的中断或融合。

3)Ⅲ型为凹陷型,有较深的溃疡,但不超过黏膜下层,周围聚合皱襞有中断、融合或变形成杵状。

(2)进展期胃癌

1)BorrmannⅠ型:又称息肉型或蕈伞型,肿瘤主要向腔内生长,隆起呈结节、息肉状,表面可有溃疡,溃疡较浅,切面界限较清楚。该型病变局限,浸润倾向不大,转移发生较晚。

2)BorrmannⅡ型:又称溃疡型,单个或多个溃疡,边缘隆起,形成堤坎状,边界较清楚,周围浸润不明显。

3)Borrmann Ⅲ型:又称溃疡浸润型,溃疡基底较大,边缘呈坡状,周围及深部浸润明显,切面界限不清。

4)Borrmann Ⅳ型:又称弥漫浸润型,癌组织发生于黏膜表层之下,在胃壁内向四周弥漫浸润扩散,病变胃壁增厚变硬,黏膜变平,皱襞消失,有时伴浅溃疡。病变如累及胃窦,可造成狭窄;如累及全胃,可使整个胃壁增厚、变硬,称为“皮革胃”。

2.组织学分型

(1)普通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2)特殊类型:腺鳞癌、鳞癌、类癌、未分化癌和胃溃疡癌变。

(3)Lauren's 分型:肠型(多发于老年人,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弥漫型(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多发于中青年)。

转移途径
1.直接浸润

2.淋转移

3.血行转移

4.腹腔种植转移

转移至卵巢称为Krukenberg瘤。

诊断
病史要点
可有既往胃病史,早期胃癌多在萎缩性胃炎及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基础发生的,病史较长。病人可有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上腹胀痛不适等症状史。
症状要点
1.早期胃癌

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2.进展期胃癌

(1)上腹胀痛: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症状,开始仅为上腹饱胀不适,餐后更甚,继之有隐痛不适,偶呈节律性溃疡样疼痛,但这种疼痛不能被进食或服用制酸剂缓解。常同时伴有纳差,厌食,体重减轻。

(2)食欲减退、消瘦:可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乏力及贫血。

(3)呕血、黑便:溃疡型胃癌出血时可表现为大便隐血检查阳性,有时出血量较大,表现为呕血或黑便。有大出血者并不一定意味着肿瘤已属晚期,因胃壁的黏膜下层具有丰富的动脉血供,胃癌浸润破坏黏膜下动脉时可发生大出血。

(4)其他症状:约有10%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出现腹泻,多为稀便。胃癌发生并发症或转移时可出现一些特殊症状:贲门癌累及食管下段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并发幽门梗阻时可有恶心呕吐;胃癌转移至肝脏可引起右上腹痛,黄疸和(或)发热;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呃逆、咯血,累及胸膜可产生胸腔积液而发生呼吸困难;肿瘤侵及胰腺时,可出现背部放射性疼痛;胃癌急性穿孔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查体要点
早期胃癌无明显体征,部分病人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其范围比溃疡病小,少数病人上腹有肌紧张。当现下列体征时,常已属晚期。

1.肿块

部分病人可触及肿块,右上腹(胃窦部)最多,肿块为实质性、结节状,如癌已向周围组织浸润则活动度明显受限。

2.转移淋巴结

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最常见。

3.其他

若癌肿侵犯浆膜外,在腹腔各部、膀胱直肠窝、卵巢、脐部可扪到转移结节和肿块。胃癌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时可现腹部压痛、肌紧张、反跳痛等典型的腹膜炎“三联症”。肝十二指肠韧带、胰头后淋巴结转移或原发灶直接浸润压迫胆总管时,可发生梗阻性黄疸。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注意无贫血。

2.粪便隐血试验

3.血清肿瘤标志物

包括CEA、CA199、CA72-4、AFP等检查,仅部分患者肿瘤标志物升高,时对监测患者病情帮助。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X线钡餐检查是胃癌检测的一项重要手段,包括单重对比造影(充盈相和加压相)和双重对比造影。气钡双重造影有助于产生清晰的胃黏膜影像,可以发现早期胃癌

2.CT检查

CT检查有助于显示胃癌病变范围、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腹腔和盆腔种植以及脏器转移,是目前胃癌术前分期的首选检查手段,扫描部位应包括原发部位及可的转移部位。

3.MRI检查

CT造影剂过敏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怀疑转移者可选择使用。

4.PET检查

对常规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的转移性病灶,可酌情使用。

其他检查
1.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是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

(2)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可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

(3)腹腔镜: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2.组织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确诊和治疗的依据。

临床类型
分期
胃癌TNM分期
T原发肿瘤
Tx原发灶无法评价
TO无原发癌证据
Tis原位癌
T1浸润至黏膜或黏膜下层
T2浸润至肌层或浆膜下层
T2a浸润至肌层
T2b浸润至浆膜下
T3肿瘤穿透浆膜层,但未侵犯邻近组织或脏器
T4肿瘤侵及邻近器官
N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O无淋巴结转移
N11~6个淋巴结转移
N27~15个淋巴结转移
N315个以上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价
MO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胃癌临床分期
分期TNM
0期TisN0M0
ⅠA期T1N0M0
ⅠB期T1N1M0
T2a/bN0M0
Ⅱ期T1N2M0
T2a/bN1M0
T3N0M0
ⅢA期T2a/bN2M0
T3N1M0
T4N0M0
ⅢB期T3N2M0
Ⅳ期T4N1~3M0
T1~3N3M0
任何T任何NM1
鉴别诊断
1.与胃部良性疾病的鉴别

(1)胃溃疡胃癌无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特别是青年人胃癌常被误诊为胃溃疡慢性胃炎。X线检查:胃溃疡龛影一般突出于腔外,其口部光滑整齐,周围黏膜呈辐射状,胃壁柔软可扩张;而进展期溃疡型胃癌的龛影较大,且位于腔内,常伴有指压痕及裂隙破坏,局部胃壁僵硬,胃腔扩张性差。早期凹陷性胃癌的溃疡灶易与良性溃疡相混淆,且经抗溃疡治疗后恶性溃疡也有暂时愈合的可能。临床拟诊为胃溃疡者应在内科积极治疗下定期随访胃镜,必要时应重复活检排除胃癌

(2)胃息肉:胃息肉多数无症状,较大的息肉可引起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幽门附近的带蒂息肉脱垂进入十二指肠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甚至引起胃十二指肠套叠。息肉表面黏膜又可糜烂、溃疡出血而引起黑便,临床表现可酷似胃癌。腺瘤型息肉常与隆起型早期胃癌相混淆,宜胃镜活检予以确诊。

(3)胃平滑肌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下患者。其瘤体多单发,好发于胃窦及胃体部,呈圆形或椭圆形,患者常有上腹饱胀不适、隐痛或胀痛,当肿瘤增大供血不足而形成溃疡时亦可出现间歇性呕血或黑便,约有2%可恶变成平滑肌肉瘤。胃镜检查可与胃癌相区别,但难以确定属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

2.与其他胃部恶性肿瘤的鉴别

(1)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胃窦、幽门前区及胃小弯。病变起源于胃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可扩展至黏膜层而突入胃腔,随着黏膜受累而形成溃疡,也可侵犯胃壁全层,波及周围淋巴结。临床表现有上腹部饱胀、疼痛、恶心、呕吐、黑便、胃纳减退、消瘦、乏力、贫血非特异性症状,与胃癌相似,常误诊为胃癌。但淋巴瘤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轻,病程相对较长,症状出现较晚,患者一般状况好于胃癌。有的患者早期出现持续高热或间歇热。少数患者伴有全身皮肤瘙痒症。具特征性的改变为弥漫性胃黏膜皱襞不规则增厚,有不规则地图形多发性溃疡,溃疡边缘黏膜隆起增厚形成大皱襞;单发或多发的圆形充盈缺损,呈“鹅卵石样”改变。

(2)胃间质瘤:多为良性或交界性,恶性者较少见。其发病年龄低于胃癌,以男性居多。多见于近端胃,生长缓慢,瘤体大者直径可达10cm以上。随肿瘤增大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进食哽噎、腹部肿块及消化道出血症状,少数患者可伴有发热、体重下降、晕厥或因肿瘤破裂而致急腹症。临床以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最为常见。X线检查表现:腔内型胃间质瘤于胃腔内呈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其中央常有典型的脐样龛影;腔外型者仅见胃壁受压及推移征象。胃间质瘤很少通过淋巴结转移,因此,若CT显示胃部肿块伴胃周淋巴结肿大时,有助于排除胃间质瘤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结合患者一般状况和器官功能状态,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

1.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且无淋巴结转移证据时,可根据肿瘤侵犯深度,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一般无需辅助疗或化疗。

2.局部进展期胃癌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

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考虑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或术前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考虑根治性手术。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需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

3.复发/转移性胃癌

应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在病情允许时给予姑息性手术、射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局部治疗,同时积极给予止痛、支架置入、营养支持等治疗。

一般治疗
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

1.新辅助化疗

对无远处转移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推荐新辅助化疗,应当采用两药或三药联合的化疗方案,不宜单药应用。新辅助化疗的时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应及时评估疗效,并注意判断不良反应,避免增加手术并发症。

2.辅助化疗

适用于术后病理分期为ⅠB期伴淋巴结转移者,术后病理分期为Ⅱ期及以上者。推荐选用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铂类的两药联合方案。

3.姑息化疗

适用于全身状况良好、主要脏器功能基本正常的无法切除、复发或姑息性切除术后的患者。

4.常用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

(1)化疗药物:包括5-Fu、卡培他滨替吉奥顺铂表柔比星多西紫杉醇紫杉醇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

(2)化疗方案:目前推荐的化疗方案包括单药、两药联合或三药联合。在晚期胃癌一线化疗中,更倾向于两药联合或单药的化疗方案,三药联合的方案适用于体力状况好、能耐受更多不良反应的患者。两药联合方案包括:5-Fu/LV+顺铂卡培他滨+顺铂替吉奥+顺铂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紫杉醇+顺铂多西紫杉醇+顺铂多西紫杉醇+伊立替康卡培他滨+紫杉醇等;三药联合方案包括:表柔比星+顺铂+5-Fu及其衍生方案,多西紫杉醇+顺铂+5-Fu及其改良方案等。对体力状态差、高龄患者,可考虑采用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或紫杉类药物的单药化疗。

(3)靶向治疗:对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患者,可在化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使用曲妥珠单抗时应避免使用蒽环类药物。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胃癌手术分为根治性手术与姑性手术,应力争根治性切除。

1.根治性手术

按照胃切除范围的不同分为全胃切除术、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按照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不同分为未彻底清扫第1站淋巴结的D0根治术;彻底清扫第1站淋巴结的D1根治术;彻底清扫第1、2站淋巴结的D2根治术;以及彻底清扫第1、2、3站淋巴结的D3根治术。D2根治术是胃癌的标准术式,肿瘤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肌层或以上),或伴有淋巴结转移但尚未侵犯邻近脏器的,均应行D2根治术。

2.姑性手术

包括胃癌性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等。

其他治疗
1.内镜治

(1)早期胃癌的内镜治: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术,包括腹腔镜胃内黏膜切除术和腹腔镜胃部分(楔形)切除术。

(2)进展期胃癌的内镜治:包括微波凝固治,激光治,直接注射化药物、无水乙醇或免疫制剂及经皮内镜下胃-小肠联合造瘘术、自行扩张金属支架置入。

2.放射治

(1)术前放:主要用于局部晚期胃癌,肿瘤与周围组织有浸润或粘连,估计完全切除肿瘤有困难者。多与化同步进行。

(2)术中放:主要适用于胃癌原发灶已切除,肿瘤浸润浆膜面或伴有周围组织浸润,以及伴有胃周围淋巴结转移者。伴有腹膜种植、广泛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者禁忌做术中放

(3)术后放:主要适用于伴有浆膜面浸润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放常与化同步进行。

常见并发症
1. 常见并发症

(1)当并发消化道出血,可出现头晕、心悸、柏油样大便、呕吐咖啡色物。

(2)胃癌腹腔转移使胆总管受压时,可出现黄疸,大便陶土色。

(3)合并幽门梗阻,可出现呕吐,上腹部见扩张之胃型、闻及震水声。

(4)癌肿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可出现腹肌板样僵硬、腹部压痛等腹膜刺激症。

(5)形成胃肠胆管,见排出不消化食物。

2.术后并发症

(1)消化道出血。

(2)十二指肠残端瘘。

(3)吻合口瘘。

(4)残胃排空延迟

(5)反流性食管炎

(6)倾倒综合征。

3.放射性胃炎

预后
胃癌的预后与临床病理分期、部位、组织类型、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措施有关,其中分期对预后的影响最大,早期胃癌预后远比进展期胃癌好。胃癌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多在20%~50%。
随访
随访时为治疗后3年内每3~6个月一次,3~5年每6个月一次,5年后每年一次。

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内镜检查每年一次。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应注意发生大细胞性贫血的可能。

预防
1.一级预防

由于胃癌病因未明,故缺乏有效的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1)饮食因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腌腊制品,可以降低胃癌发病。饮食因素在胃癌的一级预防中占有重要地位。

(2)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认为对有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如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肠型化生、异型增生癌前病变者、有胃癌家族史者应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3)其他生活因素:情绪乐观,戒烟限酒。减少大气、饮水污染等。

2.二级预防

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主要措施是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患者,提高胃癌生存率。包括胃癌前期病变的有效诊断和治疗。

3.三级预防

预防癌症发和转移,降低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查看更多进展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