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临床以乳腺肿块为主要表现,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其发病与患者年龄、激素水平及阳性家族史有关。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临床以乳腺肿块为主要表现,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其发病与患者年龄、激素水平及阳性家族史有关。
【标准名称】:
乳腺癌
【英文名称】:
breast cancer
【疾病代码】:
C50.900
【别名】:
【缩写名】:

【分类】:
肿瘤科

病因

乳腺癌发病危险因素
乳腺癌家族史
曾患一侧乳腺癌
月经初潮早:<12岁
绝经晚:>55岁
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
乳腺小叶或导管的非典型增生病史
早期暴露于电离辐射中
外源性雌激素接触史
乳腺活检史
乳腺癌相关基因
嗜酒
肥胖,尤其绝经后显著肥胖或伴糖尿病者

病理

1.大体分型

(1)浸润为主型:肿瘤如蟹足样向周围组织浸润,切面凹陷,质硬,边界不清。

(2)膨胀为主型:肿瘤向周围组织呈推挤性生长,边界较清楚,质较软。

(3)囊性乳头状型:肿瘤呈囊性,其中有多少不等的乳头状组织突向囊腔,质软,囊内含棕褐色液体。

(4)粉刺样型:病变较广泛,可无明显边界,挤压病变区有黄色泥样物溢出。

(5)黏液样型:肿瘤边界清楚,切面有光泽,呈半透明胶冻样。

(6)乳头湿疹样型:乳头糜烂、渗液、结痂,严重者乳头及及乳晕溃烂。

(7)多灶型:同一乳腺内有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相连的癌灶。

2.病理组织学类型

2003版WHO乳腺癌病理类型

浸润性导管癌大汗腺癌
混合型癌化生性癌
多形性癌纯上皮化生性癌
伴有破骨巨细胞的乳腺癌鳞癌
伴有绒癌特征的癌伴有梭形细胞化生的癌
伴有黑素特旺的癌腺鳞癌
浸润性小叶癌黏液表皮样癌
小管癌上皮/间质混合性化生性癌
浸润性筛状癌富于脂质的癌
髓样癌分泌性癌
黏液癌和其他分泌黏液的癌嗜酸细胞癌
黏液腺癌腺样囊性癌
黏液性囊腺癌和柱状细胞黏液癌腺泡细胞癌
印戒细胞癌富于糖原的透明细胞癌
神经内分泌癌皮脂腺癌
实体性神经内分泌癌炎性乳癌
非典型类癌
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浸润性乳头癌
浸润性微乳头癌
1.局部浸润

2.淋巴转移

3.血行转移

病史要点

有无乳腺癌家族史。

详细询问患者月经史婚育史。

乳房是否受过外伤,有无炎症或肿瘤病史;是否患过子宫或甲状腺功能性疾病。

询问乳腺肿物发现的时间,有无疼痛,疼痛与月经周期的关系肿物生长速度;乳头有无溢液或糜烂;是否作过活检其病理诊断结果。

症状要点

早期乳腺癌无典型症状和体征,典型表现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

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为无痛性肿块。

2.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可呈浆液性、水样、乳汁样或血性。

3.皮肤改变

可出现“酒窝征”、“橘皮样改变”及“皮肤卫星结节”改变。

4.乳头和乳晕异常

可见乳头回缩凹陷、乳头糜等改变。

查体要点

1.乳腺检查

注意两侧乳房外形、大小及位置是否对称;皮肤有无红肿、静脉曲张、卫星状结节及溃破等;两侧乳头位置是否处于同一高度,有无回缩及糜烂。触诊时动作应轻柔,疑诊乳腺癌时挤压可能促进癌细胞进入血流发生播散。可触及单个或多个肿物,呈片状、球形或不规则结节状,边界清楚或不清楚,注意检查肿物的活动度,并分别记录肿物的位置及大小。自乳腺周围向乳晕部轻轻挤压,以检查有无乳头溢液。

2.淋结检查

包括腋窝淋结检查及锁骨上淋结检查。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1.乳腺细胞学检查

常用方法包括细针穿刺、乳头溢液涂片及乳头和乳晕刮片。

2.雌激素受及孕激素受测定

影像学检查

1.乳腺X线检查

对35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查体未见异常的妇女,不建议行乳腺X线检查。

其检查适应证为:乳腺肿块、硬化,乳头溢液,乳腺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筛查发现的异常改变;良性病变的短期随诊;乳房修复重建术后;乳腺肿瘤治疗时及其他需要进行放射检查或放射科医师会诊的情况。

通过对肿块、密度、钙化、结构扭曲等常见征象进行总体评估,按BI-RADS分为0~6级,分级越高,乳腺癌的可能性越大。

2.乳腺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无放射损害,对年轻女性,尤其是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更为适宜,且能多次重复检查。乳腺癌超声检查表现:边界清或不清,外形不规则或呈立体状,边缘成角或呈蟹足状,肿瘤无包膜,但周边有时可见厚薄不均的高回声晕;内部多呈低回声,后方回声可有衰减。彩色多普勒可见肿瘤内部及边缘丰富的粗大血流。

3.乳腺MRI检查

MRI检查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鉴别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可用乳腺癌分期评估,确定乳腺肿瘤范围;初诊时可用筛查对侧乳腺肿瘤。

其他检查

1.病理组织学检查

包括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及术活检。

2.乳管内视镜检查

适用于自发性乳头血性或浆液性溢液患者。

临床类型

分期

多采用AJCC和UICC制定的TNM分类及分期,一侧乳腺含多个肿瘤时,以其中直径最大者定T,双侧原发乳腺癌应各自分类。具体如下:

TNM分类

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无法确定(例如已切除)
TO原发肿瘤未查出
Tis原位癌
Tis(DCIS)导管原位癌
Tis(LCIS)小叶原位癌
Tis(Paget)不伴肿块的乳头Paget病(注:伴有肿块的Paget病根据肿块大小进行分期)
T1肿瘤最大直径≤2cm
T1mic微小浸润性癌,最大直径≤0.1cm
T1a0.1cm<肿瘤最大直径≤0.5cm
T1b0.5cm<肿瘤最大直径≤1.Ocm
T1c1.0cm<肿瘤最大直径≤2.0cm
T22.0cm<肿瘤最大直径≤5.0cm
T3肿瘤最大直径>5.0cm
T4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或皮肤(胸壁包括肋骨、肋间肌、前锯肌,但不包括胸肌)
T4a侵犯胸壁
T4b患侧乳房皮肤水肿(包括橘皮样变)、溃破或卫星状结节
T4cT4a和T4b并存
T4d炎性乳腺癌
N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例如已被切除)
NO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同侧转移性腋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或临床无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N2a同侧转移性腋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
N2b临床无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N3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有临床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淋巴结或内乳淋巴结转移
N3a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及腋淋巴结转移
N3b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淋巴结转移
N3c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Mx不能肯定有无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包括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临床分期
O期Tis NO MO
Ⅰ期T1 NO MO
ⅡA期TO Nl MO
T1 N1 MO
T2 NO MO
ⅡB期T2 N1 MO
T3 NO MO
ⅢA期TO N2 MO
T1 N2 MO
T2 N2 MO
T3 N1~2 MO
ⅢB期T4 NO MO
T4 N1 MO
T4 N2 MO
ⅢC期任何T N3 MO
Ⅳ期任何T 任何N M1

鉴别诊断

1.乳腺良性增生病

乳腺良性增生病多发生于30~50岁,青春期及绝经后则少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乳腺癌肿物质地较硬,一般无压痛,平均发病年龄较良性增生病晚,临床上不能鉴别时需依靠病理诊断才能明确。

2.乳腺导管内乳头

乳腺导管内乳头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内上皮的良性肿瘤。自发性乳头溢液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瘤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临床症,需与早期仅表现为乳头溢液的乳腺癌鉴别,乳腺癌侵犯导管引起的乳头溢液以清水样、浆液性、浆液血性和血性多见。

3.乳腺恶性淋巴瘤

好发年龄为50~60岁,女性多见,常为单发。临床表现常为迅速增大的肿块,有时可占据整个乳房,肿块呈巨块或结节、分叶,边界清楚,有弹性,与皮肤及乳房等无粘连。肿块巨大时表面皮肤菲薄,血管扩张,并引起破溃。腋淋巴结亦可同时受累。临床诊断常较困难。X线片常与其他恶性肿瘤不易区分,需经病理切片才能明确。

4.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化学性非细菌性炎性病变,炎性细胞以浆细胞为主。哺乳障碍、乳房外伤、炎症、内分泌失调及乳房退行性变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乳腺导管阻塞,导致乳管内脂性物质溢出管外,进入管周组织而造成无菌性炎症。急性期突然乳痛、红肿、乳头内陷、腋淋巴结可肿大,易被误诊为炎症乳腺癌。当病变局限急性炎症消退,乳内有肿块,且可与皮粘连,也易误诊为乳腺癌

5.乳腺肉瘤

乳腺肉瘤多以乳房内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部分生长迅速的肿瘤在就诊时可占据整个乳房;病程长短不一,有的长达30年以上,有的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迅速增大;多为单侧发病,双侧极少;肿瘤边界相对较清楚,质地较乳腺癌为软,一般无乳头凹陷及皮肤和胸肌的累及;肿瘤较大时,可压迫局部皮肤,使之紧张、变薄、发亮和发红,有明显的浅表静脉扩张,最终可致局部破溃。乳腺肉瘤较少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主要沿血道转移至肺、骨、肝、脑等。

治疗原则

乳腺癌的治疗应采用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的综合治疗模式。

1.非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非浸润性乳腺癌主要包括小叶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原则上有家族遗传乳腺癌史的患者建议行双侧乳房切除+Ⅰ期建,其他患者密切随诸访或采用他莫昔芬化学预防;导管原位癌的治疗方案包括乳房切除、单纯肿块切除、肿块切除+术后乳腺放疗。

2.Ⅰ、Ⅱ期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主张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靶向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其中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的关键。

3.Ⅲ期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目前多主张先行诱导化疗,其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再行原发癌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然后再行适当时期的辅助化疗或内分泌治疗。

4.转移性或复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对转移性患者的治疗原则为全身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结合姑息性放疗,必要时进行姑息性手术。孤立性局部-区域复发患者的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如果有手术可能),放疗和全身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必要时靶向治疗。

一般治疗

症治疗。

药物治疗

1.化学药物治疗

(1)术后辅助化疗

1)适应证:①腋窝淋巴结阳性:对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少(1~3个)的绝经后患者,若具有受体阳性、HER-2阴性、肿瘤较小、肿瘤分级Ⅰ级等其他多项预后较好的因素,或者患者无法耐受或不适合化疗,也可考虑单用内分泌治疗。②对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只适用于具有高危复发风险因素的患者:年龄<35岁、肿瘤直径≥2cm、分级Ⅱ~Ⅲ级、脉管瘤栓、HER-2阳性、ER/PR阴性等,对于肿瘤直径1~2cm的患者需做基因检测。

2)化疗方案:首选含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如CAF(环磷酰胺+阿霉素+5-FU)方案及AC(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蔥环类与紫杉类药物联合化疗方案,如TAC(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AC-P(阿霉素+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方案及CEF-T(环磷酰胺+表阿霉素+5-FU,序贯多西他赛)方案;非蔥环类联合化疗方案,如CMF(环磷酰胺+甲氨蝶呤+5-FU)方案及TC(多西他赛+环磷酰胺)方案。

(2)新辅助化疗:指在手术或手术加局部放射治疗前,首先进行全身化疗,有望降低肿瘤临床分期,提高切除率和保乳率。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均适用于新辅助化疗。

2.内分泌治疗

(1)适应证:适用于晚期,复发性乳腺癌,激素受体测定阳性者,尤其是绝经后患者,手术到复发间期较长,皮肤、软组织及骨转移者。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比化疗少,且其疗效较持久。

(2)绝经前患者:常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及丙酸睾酮、氟羟甲睾酮、三苯氧胺,首选三苯氧胺。

(3)绝经后患者:常用三苯氧胺,芳香化酶抑制剂、孕酮类及皮质酮类药物,其中,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为首选,不能耐受芳香化酶抑制剂者选用三苯氧胺。

3.靶向治疗

常用药物有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拉帕替尼

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范围包括乳腺和腋窝淋巴结两部分。乳腺手术有肿瘤扩大切除和全乳切除。腋窝淋巴结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除位癌外均需了解腋窝淋巴结状况。

2.手术方式

(1)乳房切除术:主要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传统根治术由于破坏性较大,已很少采用。

实施改良根治术过程中,若发现肿瘤与胸肌粘连或腋淋巴结肿大并证实为转移者,可改变术式为根治术;对曾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一般均建议实施根治术。

(2)乳腺癌保乳手术

1)适应证:适用于患者有保乳意愿,乳腺癌可以完整切除,达到阴性切缘,并可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35岁以下患者乳腺癌复发的风险相对较高,在选择保乳时,应与患者充分沟通。

2)禁忌证:既往接受过乳腺或胸壁放射治疗;妊娠期需放射治疗;病变广泛,无法完整切除;最终切缘阳性为保乳手术的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包括肿瘤直径>5cm和累及皮肤的活动性结缔组织病,尤其是硬皮病和红斑狼疮。

(3)腋窝淋巴结的外科手术: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无明确转移的患者,可做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若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可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若前哨淋巴结阴性,则腋窝不需再手术。

(4)乳房修复与重建手术:可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Ⅰ期乳房修复与重建或Ⅱ期重建。

其他治疗

放射治疗

乳腺癌的放疗技术主要包括乳腺/胸壁照射和区域淋巴结照射。

1.保乳手术后的放射治疗

乳腺原发癌局部切除合并腋淋巴结清除术后,需行乳房区切线照射;病理组织学证实腋淋巴结阳性时,需补加内乳及锁骨上下区照射。

2.根治性手术后的放射治疗

(1)术后病理检查腋淋巴结阴性时,不行术后放疗。

(2)术后病理检查腋淋巴结阳性时,术后照射内乳区及锁骨上下区。

(3)腋阳性淋巴结≥4个时,除区域放疗外,补加胸壁切线照射或用电子束垂直照射。

3.复发和转移癌的放射治疗

(1)胸壁复发癌:胸壁复发无论是单个或多个复发灶,均应给同侧全胸壁照射。

(2)区域淋巴结复发,给常规照射。

(3)骨转移:放射治疗对骨转移有很好的疗效。

(4)脑转移:无论是单发或多发脑转移灶,均作全脑对穿照射。

(5)肺转移:单发肺转移灶时选择放疗,同时配合适宜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1.放疗并发症

(1)心血管后期并发症是放疗最严重的损伤。

(2)放射性肺损伤

(3)臂丛神经损伤

(4)上肢淋巴水肿。

(5)皮肤湿性脱皮。

(6)乳房纤维化。

2.化疗不良

(1)胃肠道应。

(2)泌尿系统损伤。

(3)骨髓抑制。

(4)心脏毒性。

(5)黏膜炎。

影响乳腺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患者的临床期别,尤其是腋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和原发肿瘤的大小。早期发现,及时规范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
定期体检:最初两年每4~6个月一次,其后3年每6个月—次,5年后每年一次;乳腺超声检查每6个月一次;乳腺钼靶照相每年一次;胸片检查每年一次;腹部超声检查每6个月一次,3年后改为每年一次;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以上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基线骨扫描检查,全身骨扫描每年一次,5年后可改为每2年一次;血常规、血液生化、乳腺癌血清标志物检测每6个月一次,3年后每年一次;口服三苯氧胺者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

指南要点 -乳腺癌随诊随访管理

  • (一)基本随访项目的复查指标和复发处理目前尚无大型随机研究以支持可平衡患者需求和成本效益的随访方案,临床多依据实际经验制订随访频率。《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建议,所有乳腺癌患者均应定期随访,术后(或结束辅助化疗后)第1~2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3~4年每4~6个月随访1次,第5年开始每年随访1~2次。随访期间,无症状患者建议仅行基本项目的随访,包括乳房和淋巴结触诊检查、乳腺X线片、肝脏超声、血生化和血常规等。
  • (二)加强随访项目的复查指标和复发处理尽管多种治疗方案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患者的复发率,但当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和体征时,如新发肿块、骨痛、胸痛、持续性头痛、呼吸困难或腹部疼痛等,仍提示可疑复发时,应立即就诊并进行相关检查;若怀疑局部复发,则应进行细胞或病理学检查。
展开
摘自:《乳腺癌随访及伴随疾病全方位管理指南》
定期行乳腺检查,完善乳腺癌普查筛查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查看更多进展
发病机制
病因
乳腺癌发病危险因素
乳腺癌家族史
曾患一侧乳腺癌
月经初潮早:<12岁
绝经晚:>55岁
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
乳腺小叶或导管的非典型增生病史
早期暴露于电离辐射中
外源性雌激素接触史
乳腺活检史
乳腺癌相关基因
嗜酒
肥胖,尤其绝经后显著肥胖或伴糖尿病者
病理
1.大体分型

(1)浸润为主型:肿瘤如蟹足样向周围组织浸润,切面凹陷,质硬,边界不清。

(2)膨胀为主型:肿瘤向周围组织呈推挤性生长,边界较清楚,质较软。

(3)囊性乳头状型:肿瘤呈囊性,其中有多少不等的乳头状组织突向囊腔,质软,囊内含棕褐色液体。

(4)粉刺样型:病变较广泛,可无明显边界,挤压病变区有黄色泥样物溢出。

(5)黏液样型:肿瘤边界清楚,切面有光泽,呈半透明胶冻样。

(6)乳头湿疹样型:乳头糜烂、渗液、结痂,严重者乳头及及乳晕溃烂。

(7)多灶型:同一乳腺内有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相连的癌灶。

2.病理组织学类型

2003版WHO乳腺癌病理类型

浸润性导管癌大汗腺癌
混合型癌化生性癌
多形性癌纯上皮化生性癌
伴有破骨巨细胞的乳腺癌鳞癌
伴有绒癌特征的癌伴有梭形细胞化生的癌
伴有黑素特旺的癌腺鳞癌
浸润性小叶癌黏液表皮样癌
小管癌上皮/间质混合性化生性癌
浸润性筛状癌富于脂质的癌
髓样癌分泌性癌
黏液癌和其他分泌黏液的癌嗜酸细胞癌
黏液腺癌腺样囊性癌
黏液性囊腺癌和柱状细胞黏液癌腺泡细胞癌
印戒细胞癌富于糖原的透明细胞癌
神经内分泌癌皮脂腺癌
实体性神经内分泌癌炎性乳癌
非典型类癌
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浸润性乳头癌
浸润性微乳头癌
转移途径
1.局部浸润

2.淋巴转移

3.血行转移

诊断
病史要点
有无乳腺癌家族史。

详细询问患者月经史及婚育史。

乳房是否受过外伤,有无炎症或肿瘤病史;是否患过子宫或甲状腺功能性疾病。

询问乳腺肿物发现的时间,有无疼,疼与月经周期的关系及肿物生长速度;乳头有无溢液或糜烂;是否作过活检及其病理诊断结果。

症状要点
早期乳腺癌无典型症状和体征,典型表现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

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为无痛性肿块。

2.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可呈浆液性、水样、乳汁样或血性。

3.皮肤改变

可出现“酒窝征”、“橘皮样改变”及“皮肤卫星结节”改变。

4.乳头和乳晕异常

可见乳头回缩凹陷、乳头糜烂等改变。

查体要点
1.乳腺检查

注意两侧乳房外形、大小位置是否对称;皮肤有无红肿、静脉曲张、卫星状结节溃破等;两侧乳头位置是否处于同一高度,有无回缩糜烂。触诊时动作应轻柔,疑诊乳腺癌时挤压可能促进癌细胞进入血流发生播散。可触单个或多个肿物,呈片状、球形或不规则结节状,边界清楚或不清楚,注意检查肿物的活动度,并分别记录肿物的位置大小。自乳腺周围向乳晕部轻轻挤压,以检查有无乳头溢液。

2.淋巴结检查

包括腋窝淋巴结检查锁骨上淋巴结检查。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1.乳腺细胞学检查

常用方法包括细针穿刺、乳头溢液涂片及乳头和乳晕刮片。

2.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测定

影像学检查
1.乳腺X线检查

对35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查体未见异常的妇女,不建议行乳腺X线检查。

其检查适应证为:乳腺肿块、硬化,乳头溢液,乳腺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筛查发现的异常改变;良性病变的短期随诊;乳房修复重建术后;乳腺肿瘤治疗时及其他需要进行放射检查或放射科医师会诊的情况。

通过对肿块、密度、钙化、结构扭曲等常见征象进行总体评估,按BI-RADS分为0~6级,分级越高,乳腺癌的可能性越大。

2.乳腺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无放射损害,对年轻女性,尤其是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更为适宜,且能多次重复检查。乳腺癌超声检查表现:边界清或不清,外形不规则或呈立体状,边缘成角或呈蟹足状,肿瘤无包膜,但周边有时可见厚薄不均的高回声晕;内部多呈低回声,后方回声可有衰减。彩色多普勒可见肿瘤内部及边缘丰富的粗大血流。

3.乳腺MRI检查

MRI检查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鉴别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可用于乳腺癌分期评估,确定乳腺肿瘤范围;初诊时可用于筛查对侧乳腺肿瘤。

其他检查
1.病理组织学检查

包括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及手术活检。

2.管内视镜检查

适用于自发性头血性或浆液性溢液患者。

临床类型
分期
多采用AJCC和UICC制定的TNM分类及分期,一侧乳腺含多个肿瘤时,以其中直径最大者定T,双侧原发乳腺癌应各自分类。具体如下:

TNM分类

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无法确定(例如已切除)
TO原发肿瘤未查出
Tis原位癌
Tis(DCIS)导管原位癌
Tis(LCIS)小叶原位癌
Tis(Paget)不伴肿块的乳头Paget病(注:伴有肿块的Paget病根据肿块大小进行分期)
T1肿瘤最大直径≤2cm
T1mic微小浸润性癌,最大直径≤0.1cm
T1a0.1cm<肿瘤最大直径≤0.5cm
T1b0.5cm<肿瘤最大直径≤1.Ocm
T1c1.0cm<肿瘤最大直径≤2.0cm
T22.0cm<肿瘤最大直径≤5.0cm
T3肿瘤最大直径>5.0cm
T4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或皮肤(胸壁包括肋骨、肋间肌、前锯肌,但不包括胸肌)
T4a侵犯胸壁
T4b患侧乳房皮肤水肿(包括橘皮样变)、溃破或卫星状结节
T4cT4a和T4b并存
T4d炎性乳腺癌
N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例如已被切除)
NO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同侧转移性腋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或临床无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N2a同侧转移性腋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
N2b临床无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N3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有临床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淋巴结或内乳淋巴结转移
N3a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及腋淋巴结转移
N3b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淋巴结转移
N3c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Mx不能肯定有无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包括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临床分期
O期Tis NO MO
Ⅰ期T1 NO MO
ⅡA期TO Nl MO
T1 N1 MO
T2 NO MO
ⅡB期T2 N1 MO
T3 NO MO
ⅢA期TO N2 MO
T1 N2 MO
T2 N2 MO
T3 N1~2 MO
ⅢB期T4 NO MO
T4 N1 MO
T4 N2 MO
ⅢC期任何T N3 MO
Ⅳ期任何T 任何N M1
鉴别诊断
1.乳腺良性增生病

乳腺良性增生病多发生于30~50岁,青春期及绝经后则少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乳腺癌肿物质地较硬,一般无压痛,平均发病年龄较良性增生病晚,临床上不能鉴别时需依靠病理诊断才能明确。

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内上皮的良性肿瘤。自发性乳头溢液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临床症状,需与早期仅表现为乳头溢液的乳腺癌鉴别,乳腺癌侵犯导管引起的乳头溢液以清水样、浆液性、浆液血性和血性多见。

3.乳腺恶性淋巴瘤

好发年龄为50~60岁,女性多见,常为单发。临床表现常为迅速增大的肿块,有时可占据整个乳房,肿块呈巨块或结节状、分叶状,边界清楚,有弹性,与皮肤及乳房等无粘连。肿块巨大时表面皮肤菲薄,血管扩张,并引起破溃。腋淋巴结亦可同时受累。临床诊断常较困难。X线片常与其他恶性肿瘤不易区分,需经病理切片才能明确。

4.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化学性非细菌性炎性病变,炎性细胞以浆细胞为主。哺乳障碍、乳房外伤、炎症、内分泌失调及乳房退行性变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乳腺导管阻塞,导致乳管内脂性物质溢出管外,进入管周组织而造成无菌性炎症。急性期突然乳痛、红肿、乳头内陷、腋淋巴结可肿大,易被误诊为炎症乳腺癌。当病变局限急性炎症消退,乳内有肿块,且可与皮粘连,也易误诊为乳腺癌

5.乳腺肉瘤

乳腺肉瘤多以乳房内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部分生长迅速的肿瘤在就诊时可占据整个乳房;病程长短不一,有的长达30年以上,有的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迅速增大;多为单侧发病,双侧极少;肿瘤边界相对较清楚,质地较乳腺癌为软,一般无乳头凹陷及皮肤和胸肌的累及;肿瘤较大时,可压迫局部皮肤,使之紧张、变薄、发亮和发红,有明显的浅表静脉扩张,最终可致局部破溃。乳腺肉瘤较少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主要沿血道转移至肺、骨、肝、脑等。

治疗
治疗原则
乳腺癌的治疗应采用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的综合治疗模式。

1.非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非浸润性乳腺癌主要包括小叶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原则上有家族遗传乳腺癌史的患者建议行双侧乳房切除+Ⅰ期重建,其他患者密切随诸访或采用他莫昔芬化学预防;导管原位癌的治疗方案包括乳房切除、单纯肿块切除、肿块切除+术后乳腺放疗。

2.Ⅰ、Ⅱ期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主张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靶向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其中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的关键。

3.Ⅲ期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目前多主张先行诱导化疗,其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再行原发癌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然后再行适当时期的辅助化疗或内分泌治疗。

4.移性或复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移性患者的治疗原则为全身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结合姑息性放疗,必要时进行姑息性手术。孤立性局部-区域复发患者的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如果有手术可能),放疗和全身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必要时靶向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
药物治疗
1.化学药物治疗

(1)术后辅助化疗

1)适应证:①腋窝淋巴结阳性:对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少(1~3个)的绝经后患者,若具有受体阳性、HER-2阴性、肿瘤较小、肿瘤分级Ⅰ级等其他多项预后较好的因素,或者患者无法耐受或不适合化疗,也可考虑单用内分泌治疗。②对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只适用于具有高危复发风险因素的患者:年龄<35岁、肿瘤直径≥2cm、分级Ⅱ~Ⅲ级、脉管瘤栓、HER-2阳性、ER/PR阴性等,对于肿瘤直径1~2cm的患者需做基因检测。

2)化疗方案:首选含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如CAF(环磷酰胺+阿霉素+5-FU)方案及AC(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蔥环类与紫杉类药物联合化疗方案,如TAC(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AC-P(阿霉素+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方案及CEF-T(环磷酰胺+表阿霉素+5-FU,序贯多西他赛)方案;非蔥环类联合化疗方案,如CMF(环磷酰胺+甲氨蝶呤+5-FU)方案及TC(多西他赛+环磷酰胺)方案。

(2)新辅助化疗:指在手术或手术加局部放射治疗前,首先进行全身化疗,有望降低肿瘤临床分期,提高切除率和保乳率。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均适用于新辅助化疗。

2.内分泌治疗

(1)适应证:适用于晚期,复发性乳腺癌,激素受体测定阳性者,尤其是绝经后患者,手术到复发间期较长,皮肤、软组织及骨转移者。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比化疗少,且其疗效较持久。

(2)绝经前患者:常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及丙酸睾酮、氟羟甲睾酮、三苯氧胺,首选三苯氧胺。

(3)绝经后患者:常用三苯氧胺,芳香化酶抑制剂、孕酮类及皮质酮类药物,其中,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为首选,不能耐受芳香化酶抑制剂者选用三苯氧胺。

3.靶向治疗

常用药物有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拉帕替尼

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原则

手术范围包括乳腺和腋窝淋巴结两部分。乳腺手术有肿瘤扩大切除和全乳切除。腋窝淋巴结可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除原位癌外均需了解腋窝淋巴结状况。

2.手术方式

(1)乳房切除术:主要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传统根治术由于破坏性较大,已很少采用。

实施改良根治术过程中,若发现肿瘤与胸肌粘连或腋淋巴结肿大并证实为转移者,可改变术式为根治术;对曾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一般均建议实施根治术。

(2)乳腺癌保乳手术

1)适应证:适用于患者有保乳意愿,乳腺癌可以完整切除,达到阴性切缘,并可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35岁以下患者乳腺癌复发的风险相对较高,在选择保乳时,应与患者充分沟通。

2)禁忌证:既往接受过乳腺或胸壁放射治疗;妊娠期需放射治疗;病变广泛,无法完整切除;最终切缘阳性为保乳手术的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包括肿瘤直径>5cm和累及皮肤的活动性结缔组织病,尤其是硬皮病和红斑狼疮。

(3)腋窝淋巴结的外科手术: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无明确转移的患者,可做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若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可进腋窝淋巴结清扫:若前哨淋巴结阴性,则腋窝不需再手术。

(4)乳房修复与重建手术:可乳腺癌根治性手术Ⅰ期乳房修复与重建或Ⅱ期重建。

其他治疗
射治疗

乳腺癌疗技术主要包括乳腺/胸壁照射和区域淋巴结照射。

1.保乳手术后的射治疗

乳腺原发癌局部切除合并腋淋巴结清除术后,需行乳房区切线照射;病理组织学证实腋淋巴结阳性时,需补加内乳及锁骨上下区照射。

2.根治性手术后的射治疗

(1)术后病理检查腋淋巴结阴性时,不行术后疗。

(2)术后病理检查腋淋巴结阳性时,术后照射内乳区及锁骨上下区。

(3)腋阳性淋巴结≥4个时,除区域疗外,补加胸壁切线照射或用电子束垂直照射。

3.复发和转移癌的射治疗

(1)胸壁复发癌:胸壁复发无论是单个或多个复发灶,均应给予同侧全胸壁照射。

(2)区域淋巴结复发,给予常规照射。

(3)骨转移:射治疗对骨转移有很好的疗效。

(4)脑转移:无论是单发或多发脑转移灶,均作全脑对穿照射。

(5)肺转移:单发肺转移灶时选择疗,同时配合适宜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常见并发症
1.放疗并发症

(1)心血管后期并发症是放疗最严重的损伤。

(2)放射性肺损伤

(3)臂丛神经损伤

(4)上肢淋巴水肿。

(5)皮肤湿性脱皮。

(6)乳房纤维化。

2.化疗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泌尿系统损伤。

(3)骨髓抑制。

(4)心脏毒性。

(5)黏膜炎。

预后
影响乳腺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患者的临床期别,尤其是腋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和原肿瘤的大小。早期现,及时规范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
随访
定期体检:最初两年每4~6个月一次,其后3年每6个月—次,5年后每年一次;乳腺超声检查每6个月一次;乳腺钼靶照相每年一次;胸片检查每年一次;腹部超声检查每6个月一次,3年后改为每年一次;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以上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基线骨扫描检查,全身骨扫描每年一次,5年后改为每2年一次;血常规、血液生化、乳腺癌血清标志物检测每6个月一次,3年后每年一次;口服三苯氧胺者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

指南要点 -乳腺癌随诊随访管理

  • (一)基本随访项目的复查指标和复发处理目前尚无大型随机研究以支持可平衡患者需求和成本效益的随访方案,临床多依据实际经验制订随访频率。《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建议,所有乳腺癌患者均应定期随访,术后(或结束辅助化疗后)第1~2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3~4年每4~6个月随访1次,第5年开始每年随访1~2次。随访期间,无症状患者建议仅行基本项目的随访,包括乳房和淋巴结触诊检查、乳腺X线片、肝脏超声、血生化和血常规等。
  • (二)加强随访项目的复查指标和复发处理尽管多种治疗方案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患者的复发率,但当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和体征时,如新发肿块、骨痛、胸痛、持续性头痛、呼吸困难或腹部疼痛等,仍提示可疑复发时,应立即就诊并进行相关检查;若怀疑局部复发,则应进行细胞或病理学检查。
展开
摘自:《乳腺癌随访及伴随疾病全方位管理指南》
预防
定期行乳腺检查,完善乳腺癌普查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查看更多进展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