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61 | 下载37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33例临床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用增强后容积扫描,层厚1.25 mm×16,床速27.5 mm/圈,螺距1.375 ∶ 1,重建层厚1.25 mm,重建间隔1.25 mm.扫描范围从腹主动脉至足趾,增强延迟时间动脉期为38~42 s,静脉期为120~150 s.图像传至AW 4.2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结果 33例下肢血管在VR及MIP成像中,正常7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3例,胫后动静脉瘘伴多发静脉瘤1例,多发性动脉瘤2例,外伤后下肢腘动脉离断1例,胫后动脉痉挛1例,下肢动脉闭塞血管再植后血栓形成1例,滑膜肉瘤术后伴股深静脉瘤栓1例,腘动脉远端血栓形成1例,左胫前动脉脉管炎3例,右股骨下段软组织内血管瘤1例(供血动脉来源于股外侧动脉),股动脉穿刺后股动脉前侧血肿机化形成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可筛选和发现病变,并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可作为临床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

作者:金启安;邓克学;邓福生;曹东兴;胡何节

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6 年 41卷 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61 | 下载:37
作者:
金启安;邓克学;邓福生;曹东兴;胡何节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6 年 41卷 4期
标签: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下肢/放射摄影术 血管疾病/放射摄影术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33例临床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用增强后容积扫描,层厚1.25 mm×16,床速27.5 mm/圈,螺距1.375 ∶ 1,重建层厚1.25 mm,重建间隔1.25 mm.扫描范围从腹主动脉至足趾,增强延迟时间动脉期为38~42 s,静脉期为120~150 s.图像传至AW 4.2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结果 33例下肢血管在VR及MIP成像中,正常7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3例,胫后动静脉瘘伴多发静脉瘤1例,多发性动脉瘤2例,外伤后下肢腘动脉离断1例,胫后动脉痉挛1例,下肢动脉闭塞血管再植后血栓形成1例,滑膜肉瘤术后伴股深静脉瘤栓1例,腘动脉远端血栓形成1例,左胫前动脉脉管炎3例,右股骨下段软组织内血管瘤1例(供血动脉来源于股外侧动脉),股动脉穿刺后股动脉前侧血肿机化形成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可筛选和发现病变,并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可作为临床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