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74 | 下载58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对12例非典型川崎病的患儿给予单次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2 g/kg,10~12 h内输注,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0~50 mg?kg-1?d-1,分2~3次,热退3 d后逐渐减量,维持6~8周,并对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非典型川崎病中最常见球结膜充血、唇红皲裂,其次是皮肤红斑,最少见手足硬肿、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血液检查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常明显升高、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少见,12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均治愈.结论:对发热≥5 d,抗生素治疗无效,具备2~3项主要诊断标准,结合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增高或冠状动脉扩张,可诊断为非典型川崎病,及早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作者:周进

来源: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年 38卷 5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74 | 下载:58
作者:
周进
来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年 38卷 5期
标签:
川崎病 非典型 冠状动脉病变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对12例非典型川崎病的患儿给予单次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2 g/kg,10~12 h内输注,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0~50 mg?kg-1?d-1,分2~3次,热退3 d后逐渐减量,维持6~8周,并对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非典型川崎病中最常见球结膜充血、唇红皲裂,其次是皮肤红斑,最少见手足硬肿、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血液检查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常明显升高、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少见,12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均治愈.结论:对发热≥5 d,抗生素治疗无效,具备2~3项主要诊断标准,结合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增高或冠状动脉扩张,可诊断为非典型川崎病,及早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