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34 | 下载46

目的探讨气道反应性与支气管哮喘吸入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μg/250μg ,每日1~2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和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最大呼气流量(PEF)、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及比气道传导率下降35%或以上时吸入乙酰甲胆碱浓度(PC35 sGaw )。结果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EF、FEV1明显上升,全部病例支气管激发试验仍为阳性;6个月后超过80%的患者哮喘完全控制、肺功能恢复正常,但激发试验阳性病例为38例,达76%;12个月后,超过90%的患者肺功能恢复正常,29例(58%)激发试验阳性。结论哮喘临床症状达到完全控制的时间早于气道反应性达到理想水平的时间,气道反应性指标在调整治疗方案中的价值优于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是评估哮喘的严重程度、药物治疗疗效判断及停药的指标之一。

作者:官和立;刘晓俊;杨恂;高凌云

来源:重庆医学 2013 年 2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34 | 下载:46
作者:
官和立;刘晓俊;杨恂;高凌云
来源:
重庆医学 2013 年 24期
标签:
支气管哮喘 气道反应性 吸入治疗 bronchial asthma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inhalation therapy
目的探讨气道反应性与支气管哮喘吸入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μg/250μg ,每日1~2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和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最大呼气流量(PEF)、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及比气道传导率下降35%或以上时吸入乙酰甲胆碱浓度(PC35 sGaw )。结果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EF、FEV1明显上升,全部病例支气管激发试验仍为阳性;6个月后超过80%的患者哮喘完全控制、肺功能恢复正常,但激发试验阳性病例为38例,达76%;12个月后,超过90%的患者肺功能恢复正常,29例(58%)激发试验阳性。结论哮喘临床症状达到完全控制的时间早于气道反应性达到理想水平的时间,气道反应性指标在调整治疗方案中的价值优于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是评估哮喘的严重程度、药物治疗疗效判断及停药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