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45 | 下载87

目的 检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R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体外培养小鼠阴道上皮细胞的局部免疫及细胞形态学变化,并比较致病白假丝酵母菌的侵袭性差异.方法 采用DispaseⅡ 、胰酶分步消化法,EpiLife培养基体外培养原代小鼠阴道上皮细胞,细胞传代后分别与VVC、RVVC致病菌共培养,ELISA法检测IL-8、TNF-α、IL-4水平,以扫描电镜观察比较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R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表现出比VVC致病菌更强的黏附性、穿透性、破坏性.RVVC组在12、24、48 h的培养液中,IL-8水平均高于VVC组(P<0.05);TNF-α水平在24、48 h高于VVC组(P<0.05),而IL-4水平与V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培养时间的增加,VVC、RVVC组中IL-8、TNF-α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 R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表现出了比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更强的侵袭性,引起了更剧烈的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变化,同时激发出了上皮细胞对致病菌更明显的抗性.

作者:姚福强;卢伟;祁文瑾

来源:重庆医学 2019 年 48卷 6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45 | 下载:87
作者:
姚福强;卢伟;祁文瑾
来源:
重庆医学 2019 年 48卷 6期
标签: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白假丝酵母菌 免疫因子类 阴道局部免疫
目的 检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R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体外培养小鼠阴道上皮细胞的局部免疫及细胞形态学变化,并比较致病白假丝酵母菌的侵袭性差异.方法 采用DispaseⅡ 、胰酶分步消化法,EpiLife培养基体外培养原代小鼠阴道上皮细胞,细胞传代后分别与VVC、RVVC致病菌共培养,ELISA法检测IL-8、TNF-α、IL-4水平,以扫描电镜观察比较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R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表现出比VVC致病菌更强的黏附性、穿透性、破坏性.RVVC组在12、24、48 h的培养液中,IL-8水平均高于VVC组(P<0.05);TNF-α水平在24、48 h高于VVC组(P<0.05),而IL-4水平与V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培养时间的增加,VVC、RVVC组中IL-8、TNF-α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 R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表现出了比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更强的侵袭性,引起了更剧烈的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变化,同时激发出了上皮细胞对致病菌更明显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