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0 | 下载0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海拔3 658m)藏、汉族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休克早期对复苏液体耐受能力的差异及对策.方法通过对332例高原世居藏族(A组)、216例高原移居汉族(移居高原3个月以上,B组)和18例急进高原汉族(进入高原1周以内,C组)中度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研究,找出他们的早期液体复苏的特点及规律.结果 C组患者早期可耐受晶体液为失血量的1~1.5倍,维持血压所需的胶体液用量约为失血量的1~1.5倍(晶胶比约为1:1), 总量不超过总失血量的2.5倍,输液速度以0.5~1.0ml/(kgB.W.·min)为宜;B组患者可耐受的晶体液为失血量的1.5~2倍,维持血压的胶体液用量约为失血量的0.75~1倍(晶胶比约为2:1),总量不超过3倍,输液速度先快[1~1.5ml/(kgB.W.·min)]后慢;A组患者晶体液可达3~4倍以上,早期可不输或输0.5倍失血量的胶体液(晶胶比约为4:1), 耐受快速输液1.5~2.0ml/(kgB.W.·min).结论 C组患者液体耐受能力显著低于B组患者,B组又显著低于A组.提高晶胶液体比例、放慢输液速度、延长持续复苏时间、保护肺脑组织细胞、应用高渗液体等措施可增加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输入量.

作者:殷作明;李素芝;林秀来;叶峰;何蓉城;宋俊

来源:创伤外科杂志 2006 年 8卷 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0 | 下载:0
作者:
殷作明;李素芝;林秀来;叶峰;何蓉城;宋俊
来源:
创伤外科杂志 2006 年 8卷 2期
标签: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高原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海拔3 658m)藏、汉族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休克早期对复苏液体耐受能力的差异及对策.方法通过对332例高原世居藏族(A组)、216例高原移居汉族(移居高原3个月以上,B组)和18例急进高原汉族(进入高原1周以内,C组)中度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研究,找出他们的早期液体复苏的特点及规律.结果 C组患者早期可耐受晶体液为失血量的1~1.5倍,维持血压所需的胶体液用量约为失血量的1~1.5倍(晶胶比约为1:1), 总量不超过总失血量的2.5倍,输液速度以0.5~1.0ml/(kgB.W.·min)为宜;B组患者可耐受的晶体液为失血量的1.5~2倍,维持血压的胶体液用量约为失血量的0.75~1倍(晶胶比约为2:1),总量不超过3倍,输液速度先快[1~1.5ml/(kgB.W.·min)]后慢;A组患者晶体液可达3~4倍以上,早期可不输或输0.5倍失血量的胶体液(晶胶比约为4:1), 耐受快速输液1.5~2.0ml/(kgB.W.·min).结论 C组患者液体耐受能力显著低于B组患者,B组又显著低于A组.提高晶胶液体比例、放慢输液速度、延长持续复苏时间、保护肺脑组织细胞、应用高渗液体等措施可增加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输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