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88 | 下载61

目的:探讨改良"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可行性,并评价其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17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ARDS的婴幼儿采用新的通气模式:(1)低潮气量(6~8ml/kg);(2)高PEEP(6~12cmH2O);(3)限制气道峰压(<30~35cmH2O);(4)高呼吸频率(25~40次/分钟);(5)适当允许高碳酸血症(PaCO2≤60mmHg).同时注重液体限制、体位疗法等辅助措施,并在部分危重患儿及时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或)-氧化氮. 结果:术后平均应用呼吸机时间12.73天.与以往同类病例的治疗结果相比,本组患儿无死亡,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无明显后遗症,近远期随访均满意. 结论:在改良的保护性肺机械通气的基础上,辅以液体限制、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等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提高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治疗效果.

作者:邢泉生;曹倩;荣佑宝;李贞福;纪志娴;泮思林

来源: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4 年 31卷 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88 | 下载:61
作者:
邢泉生;曹倩;荣佑宝;李贞福;纪志娴;泮思林
来源: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4 年 31卷 3期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体外循环 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肺表面活性物质 一氧化氮
目的:探讨改良"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可行性,并评价其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17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ARDS的婴幼儿采用新的通气模式:(1)低潮气量(6~8ml/kg);(2)高PEEP(6~12cmH2O);(3)限制气道峰压(<30~35cmH2O);(4)高呼吸频率(25~40次/分钟);(5)适当允许高碳酸血症(PaCO2≤60mmHg).同时注重液体限制、体位疗法等辅助措施,并在部分危重患儿及时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或)-氧化氮. 结果:术后平均应用呼吸机时间12.73天.与以往同类病例的治疗结果相比,本组患儿无死亡,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无明显后遗症,近远期随访均满意. 结论:在改良的保护性肺机械通气的基础上,辅以液体限制、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等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提高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