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74 | 下载4

目的:观察小鼠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及口腔癌病变过程中微血管变化,从血管新生的角度探讨OSF发生癌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将90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成OSF诱导组、口腔癌诱导组和对照组.OSF诱导组采用槟榔碱1 000 mg/L饮水喂养20周.喂养8周后,每隔4周随机取各组4只小鼠处死,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舌黏膜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20周处死全部小鼠.结果:随给药时间延长,OSF诱导组小鼠舌黏膜病变区域MVD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口腔癌诱导组小鼠癌变区域MVD则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至20周与各组相比,OSF诱导组MVD较口腔癌诱导组和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小鼠OSF的微血管变化主要以萎缩、减少为主,这与口腔癌微血管变化不同,提示人OSF后期血管增加考虑为OSF恶变,通过检测OSF的微血管变化,也许可以作为检测OSF癌变趋势的重要指标.

作者:温琦涛;王涛;于大海;孙莹;郭梦竹;施强

来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0 年 37卷 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74 | 下载:4
作者:
温琦涛;王涛;于大海;孙莹;郭梦竹;施强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0 年 37卷 3期
标签: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口腔癌 小鼠模型 微血管密度
目的:观察小鼠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及口腔癌病变过程中微血管变化,从血管新生的角度探讨OSF发生癌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将90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成OSF诱导组、口腔癌诱导组和对照组.OSF诱导组采用槟榔碱1 000 mg/L饮水喂养20周.喂养8周后,每隔4周随机取各组4只小鼠处死,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舌黏膜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20周处死全部小鼠.结果:随给药时间延长,OSF诱导组小鼠舌黏膜病变区域MVD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口腔癌诱导组小鼠癌变区域MVD则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至20周与各组相比,OSF诱导组MVD较口腔癌诱导组和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小鼠OSF的微血管变化主要以萎缩、减少为主,这与口腔癌微血管变化不同,提示人OSF后期血管增加考虑为OSF恶变,通过检测OSF的微血管变化,也许可以作为检测OSF癌变趋势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