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81 | 下载0

目的探讨脑缺血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后第1、2、5天患者血清中IL-1、TNF-α、sVCAM-1水平.结果发病后24小时内患者血清中IL-1、TNF-α、sVCAM-1水平即开始升高,分别为0.38±0.16ng/ml、1.63±0.61ng/ml、687.19±356.76ng/ml.其中IL-1、TNF-α血清浓度于24小时内达到最高峰,第二天有所下降0.25±0.12ng/ml、1.40±0.71ng/ml,第五天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0.18±0.09ng/ml、0.73±0.32ng/ml.sVCAM-1血清浓度于发病后第二天达到高峰990.79±368.36ng/ml,第五天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977.70±384.16ng/ml.发病后第二天IL-1水平与sVCAM-1水平升高呈线性正相关.结论脑缺血患者血清IL-1、TNF-α、sVCAM-1水平均升高,表明IL-1、TNF-α和sVCAM-1可能参与了脑缺血损伤过程.

作者:朱义红;佘正明

来源:海南医学 2003 年 14卷 1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81 | 下载:0
作者:
朱义红;佘正明
来源:
海南医学 2003 年 14卷 12期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白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
目的探讨脑缺血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后第1、2、5天患者血清中IL-1、TNF-α、sVCAM-1水平.结果发病后24小时内患者血清中IL-1、TNF-α、sVCAM-1水平即开始升高,分别为0.38±0.16ng/ml、1.63±0.61ng/ml、687.19±356.76ng/ml.其中IL-1、TNF-α血清浓度于24小时内达到最高峰,第二天有所下降0.25±0.12ng/ml、1.40±0.71ng/ml,第五天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0.18±0.09ng/ml、0.73±0.32ng/ml.sVCAM-1血清浓度于发病后第二天达到高峰990.79±368.36ng/ml,第五天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977.70±384.16ng/ml.发病后第二天IL-1水平与sVCAM-1水平升高呈线性正相关.结论脑缺血患者血清IL-1、TNF-α、sVCAM-1水平均升高,表明IL-1、TNF-α和sVCAM-1可能参与了脑缺血损伤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