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09 | 下载73

目的 研究促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途径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组,鼓室注射组.采用灭活的肺炎链球菌鼓室内注射,建立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并腹腔和鼓室注射促表面活性物质盐酸氨溴索,测量不同组别鼓室黏膜厚度,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组别咽鼓管和鼓室黏膜的差异.结果 造模成功后,鼓膜变浑浊,充血,光锥消失.鼓室和咽鼓管黏膜水肿、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暗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结构明显减少或消失.应用促表面活性物质后,炎症反应减轻,暗颗粒分泌细胞功能恢复,腹腔注射组较鼓室注射组效果明显.结论 腹腔注射促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刺激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改善分泌细胞的病理变化,对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有治疗作用.

作者:吕哲;蒋新霞;徐鸥;路虹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 年 31卷 8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09 | 下载:73
作者:
吕哲;蒋新霞;徐鸥;路虹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 年 31卷 8期
标签:
促表面活性物质 中耳炎 咽鼓管
目的 研究促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途径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组,鼓室注射组.采用灭活的肺炎链球菌鼓室内注射,建立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并腹腔和鼓室注射促表面活性物质盐酸氨溴索,测量不同组别鼓室黏膜厚度,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组别咽鼓管和鼓室黏膜的差异.结果 造模成功后,鼓膜变浑浊,充血,光锥消失.鼓室和咽鼓管黏膜水肿、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暗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结构明显减少或消失.应用促表面活性物质后,炎症反应减轻,暗颗粒分泌细胞功能恢复,腹腔注射组较鼓室注射组效果明显.结论 腹腔注射促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刺激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改善分泌细胞的病理变化,对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