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57 | 下载12

目的 评价空气动力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气管切开脱机后的患者30例,按脱机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空气动力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气道湿化法,比较脱机后7 d、14 d时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气道最大流速、肺部氧合指数、肺顺应性等的变化.结果 脱机后7 d与14 d时,继发肺部感染观察组1例、对照组4例;观察组肺部氧合指数与肺顺应性高于对照组(P<0.05);肺功能测定表明在10 cm H2O的驱动力条件下,观察组的气道最大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重新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1例、对照组4例.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应用空气动力湿化法有利于保护气道,减少感染,降低重复机械通气的机率.

作者:冯艳霞;卫建华

来源:护理与康复 2009 年 8卷 8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57 | 下载:12
作者:
冯艳霞;卫建华
来源:
护理与康复 2009 年 8卷 8期
标签:
气管切开 空气动力湿化 护理
目的 评价空气动力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气管切开脱机后的患者30例,按脱机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空气动力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气道湿化法,比较脱机后7 d、14 d时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气道最大流速、肺部氧合指数、肺顺应性等的变化.结果 脱机后7 d与14 d时,继发肺部感染观察组1例、对照组4例;观察组肺部氧合指数与肺顺应性高于对照组(P<0.05);肺功能测定表明在10 cm H2O的驱动力条件下,观察组的气道最大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重新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1例、对照组4例.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应用空气动力湿化法有利于保护气道,减少感染,降低重复机械通气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