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09 | 下载183

目的 通过观察两种不同体位的置管方法,比较置管异位发生情况.方法 将80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1)改良组:患者平卧,穿刺侧上肢外展平举,与躯干成90°,送管15 cm时,穿刺侧肢体伸直上举,与颈部角度<30°;(2)对照组:穿刺侧肢体外展平举,与躯干成90°,送管15 cm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肩部.结果 导管异位发生情况:改良组40例患者中2例发生导管异位,古5%.异位发生部位:腋静脉返回1例,占50%;胸外侧静脉1例,占50%.对照组40例患者中8例发生导管异位,占20%.异位发生部位:颈内静脉5例,占62.5%;腋静脉1例,占12.5%;肩胛下静脉1例,占12.5%;对侧锁骨下静脉1例,占12.5%.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改良组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体位改良可减少PICC置管导管异位.

作者:韩忠秀;唐忠敏

来源:护士进修杂志 2012 年 27卷 2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09 | 下载:183
作者:
韩忠秀;唐忠敏
来源: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年 27卷 23期
标签:
体位改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目的 通过观察两种不同体位的置管方法,比较置管异位发生情况.方法 将80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1)改良组:患者平卧,穿刺侧上肢外展平举,与躯干成90°,送管15 cm时,穿刺侧肢体伸直上举,与颈部角度<30°;(2)对照组:穿刺侧肢体外展平举,与躯干成90°,送管15 cm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肩部.结果 导管异位发生情况:改良组40例患者中2例发生导管异位,古5%.异位发生部位:腋静脉返回1例,占50%;胸外侧静脉1例,占50%.对照组40例患者中8例发生导管异位,占20%.异位发生部位:颈内静脉5例,占62.5%;腋静脉1例,占12.5%;肩胛下静脉1例,占12.5%;对侧锁骨下静脉1例,占12.5%.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改良组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体位改良可减少PICC置管导管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