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86 | 下载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后血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6 h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前及溶栓后2、4、8、24、48 h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F1+2、TAT、D-D水平,其中有效组28例,无效组14例,并与健康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治疗前、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1+2、TAT、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有效组2 h F1+2、D-D水平达到峰值,2 h后D-D水平迅速下降,但48 h仍然高于治疗前水平3倍以上.无效组F1+2、TAT持续缓慢上升,D-D 4~8 h低于有效组,但3项指标24 h均达到峰值.结论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治疗后F1+2、TAT、D-D水平变化对判断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唐喜军;田文芳;金涛;吴建农;徐优芬

来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年 4卷 6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86 | 下载:8
作者:
唐喜军;田文芳;金涛;吴建农;徐优芬
来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年 4卷 6期
标签:
凝血酶 D-二聚体 脑梗死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后血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6 h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前及溶栓后2、4、8、24、48 h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F1+2、TAT、D-D水平,其中有效组28例,无效组14例,并与健康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治疗前、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1+2、TAT、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有效组2 h F1+2、D-D水平达到峰值,2 h后D-D水平迅速下降,但48 h仍然高于治疗前水平3倍以上.无效组F1+2、TAT持续缓慢上升,D-D 4~8 h低于有效组,但3项指标24 h均达到峰值.结论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治疗后F1+2、TAT、D-D水平变化对判断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