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570 | 下载116

目的 探讨有效的地震搜救现场医疗组织与现场急救搜救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首批进入地震灾区的外地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汶川地震搜救现场医疗组织与现场急救搜救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医疗队员22名,分别来自急诊科、心内科、骨科等科室,携带药品、耗材、器械、设备达280大类,1000多个品种.发现幸存者时在给予医疗救援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结果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后9 h内达到倒塌现场,并搜救出49名幸存者.其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7~61岁,其中18岁以下30例,18~39岁8例,40~59岁8例,60岁以上3例.地震后受压72 h内得到救护的39例,超过72 h的10例.其中头部损伤8人次,胸部损伤12人次,腹部损伤15人次,脊柱损伤3人次,骨盆伤5人次,四肢损伤48人次.均有中重度脱水.通过现场的补液、吸氧、包扎、固定等急救后幸存者被成功救出并送入医院继续救治,49名幸存者无一人死亡.结论 搜救现场有效的医疗组织与准确的现场急救可避免救援现场混乱;现场准确判断伤情,及时治疗及心理疏导,加强转运途中监护,可减少灾难事故中幸存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

作者:HOU Shi-ke;刘亚华;樊毫军

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年 17卷 8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570 | 下载:116
作者:
HOU Shi-ke;刘亚华;樊毫军
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年 17卷 8期
标签:
汶川地震 中国国际救援队 灾害医学 医疗组织 现场急救 Wenehuan earthquake 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Team (CISAR) Disaster medicine Medical organization First aid on site
目的 探讨有效的地震搜救现场医疗组织与现场急救搜救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首批进入地震灾区的外地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汶川地震搜救现场医疗组织与现场急救搜救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医疗队员22名,分别来自急诊科、心内科、骨科等科室,携带药品、耗材、器械、设备达280大类,1000多个品种.发现幸存者时在给予医疗救援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结果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后9 h内达到倒塌现场,并搜救出49名幸存者.其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7~61岁,其中18岁以下30例,18~39岁8例,40~59岁8例,60岁以上3例.地震后受压72 h内得到救护的39例,超过72 h的10例.其中头部损伤8人次,胸部损伤12人次,腹部损伤15人次,脊柱损伤3人次,骨盆伤5人次,四肢损伤48人次.均有中重度脱水.通过现场的补液、吸氧、包扎、固定等急救后幸存者被成功救出并送入医院继续救治,49名幸存者无一人死亡.结论 搜救现场有效的医疗组织与准确的现场急救可避免救援现场混乱;现场准确判断伤情,及时治疗及心理疏导,加强转运途中监护,可减少灾难事故中幸存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