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04 | 下载47

目的 探讨引起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对30例患者的420颗上颌牙齿进行咬合观测,记录早接触患牙、牙合分离时间及牙合力百分比,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上颌各类楔状缺损患牙中,前磨牙占比最高,为46.49%;64颗早接触牙齿中42颗伴有楔状缺损,经卡方检验,Pearsonχ2=25.732,P<0.001,OR=4.001,95% 置信区间(2.282~7.015),提示早接触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26颗牙合分离时间过长牙齿中17颗伴有楔状缺损,经卡方检验,Pearsonχ2=9.285,P<0.05,OR=3.427,95%置信区间(1.489~7.890),提示牙合分离时间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对比41颗楔状缺损患牙与对侧同名正常牙所受牙合力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43颗楔状缺损深度较深的患牙与对侧楔状缺损深度较浅的同名患牙所受牙合力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磨牙区是楔状缺损的易患区域;早接触、牙合分离时间及牙合力大小是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青;石昕;侯铁舟

来源:口腔医学 2021 年 41卷 8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04 | 下载:47
作者:
刘青;石昕;侯铁舟
来源:
口腔医学 2021 年 41卷 8期
标签:
楔状缺损 早接触 牙合分离时间
目的 探讨引起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对30例患者的420颗上颌牙齿进行咬合观测,记录早接触患牙、牙合分离时间及牙合力百分比,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上颌各类楔状缺损患牙中,前磨牙占比最高,为46.49%;64颗早接触牙齿中42颗伴有楔状缺损,经卡方检验,Pearsonχ2=25.732,P<0.001,OR=4.001,95% 置信区间(2.282~7.015),提示早接触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26颗牙合分离时间过长牙齿中17颗伴有楔状缺损,经卡方检验,Pearsonχ2=9.285,P<0.05,OR=3.427,95%置信区间(1.489~7.890),提示牙合分离时间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对比41颗楔状缺损患牙与对侧同名正常牙所受牙合力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43颗楔状缺损深度较深的患牙与对侧楔状缺损深度较浅的同名患牙所受牙合力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磨牙区是楔状缺损的易患区域;早接触、牙合分离时间及牙合力大小是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