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15 | 下载22

目的 为了揭示临床实验室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少(罕)见模式客观存在的规律,探讨和分析了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全阳性模式病例的临床转归情况以及血清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对象,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同步检测不同时段血清HBVDNA和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血清学标志物,并进行血清肝功能酶学指标的动态跟踪.结果 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段内,HBVM持续稳定在全阳性模式不变,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安福隆)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早期应答虽不明显,但治疗至5个月后,随着病毒的阴转,HBeAg和HBeAb也逐步阴转,肝功能酶学指标逐步恢复正常,但HBsAg与HBsAb仍同时保留阳性.结论 HBVM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病程中可呈现不同模式的组合,而不能简单的用"大三阳"、"小三阳"或15阳性等模式进行解释,应动态观察乙肝两对半组合模式以及编码的变化,有利于对乙型肝炎的诊治和疗效评估.

作者:黄学忠;陈晓飞;林佩佩;周平;黄绍光

来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年 6卷 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15 | 下载:22
作者:
黄学忠;陈晓飞;林佩佩;周平;黄绍光
来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年 6卷 1期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
目的 为了揭示临床实验室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少(罕)见模式客观存在的规律,探讨和分析了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全阳性模式病例的临床转归情况以及血清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对象,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同步检测不同时段血清HBVDNA和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血清学标志物,并进行血清肝功能酶学指标的动态跟踪.结果 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段内,HBVM持续稳定在全阳性模式不变,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安福隆)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早期应答虽不明显,但治疗至5个月后,随着病毒的阴转,HBeAg和HBeAb也逐步阴转,肝功能酶学指标逐步恢复正常,但HBsAg与HBsAb仍同时保留阳性.结论 HBVM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病程中可呈现不同模式的组合,而不能简单的用"大三阳"、"小三阳"或15阳性等模式进行解释,应动态观察乙肝两对半组合模式以及编码的变化,有利于对乙型肝炎的诊治和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