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57 | 下载50

目的:分析颅内段与颅外段双侧椎动脉狭窄患者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表现、梗死区域及预后的差异。方法收集双侧椎动脉狭窄≥50%或闭塞的住院患者129例,根据椎动脉病变部位分为颅内组44例、颅外组85例,依据后循环缺血表现分为无症状、TIA、TIA 后卒中、卒中,梗死部位分为近端、中部、远端、多发性梗死,采用出院改良 Rankin(mRS)评分评价预后,比较颅内组和颅外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缺血表现、梗死区域、mRS 评分的差异。结果颅内组年龄低于颅外组,高血压患者比例高于颅外组(P 均<0.05),两组缺血临床表现构成比、梗死区域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两组 m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内段双侧椎动脉狭窄患者年龄低于颅外段,且易并发高血压,颅内段与颅外段双侧推动脉狭窄的后循环缺血表现和梗死区不同,二者预后无显著差别。

作者:张晶晶;白雪

来源:山东医药 2016 年 56卷 2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57 | 下载:50
作者:
张晶晶;白雪
来源:
山东医药 2016 年 56卷 21期
标签:
椎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梗死区域
目的:分析颅内段与颅外段双侧椎动脉狭窄患者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表现、梗死区域及预后的差异。方法收集双侧椎动脉狭窄≥50%或闭塞的住院患者129例,根据椎动脉病变部位分为颅内组44例、颅外组85例,依据后循环缺血表现分为无症状、TIA、TIA 后卒中、卒中,梗死部位分为近端、中部、远端、多发性梗死,采用出院改良 Rankin(mRS)评分评价预后,比较颅内组和颅外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缺血表现、梗死区域、mRS 评分的差异。结果颅内组年龄低于颅外组,高血压患者比例高于颅外组(P 均<0.05),两组缺血临床表现构成比、梗死区域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两组 m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内段双侧椎动脉狭窄患者年龄低于颅外段,且易并发高血压,颅内段与颅外段双侧推动脉狭窄的后循环缺血表现和梗死区不同,二者预后无显著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