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31 | 下载0

目的 探讨大鼠脑出血后活性循环因子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多肤的生物学效应及对脑出血周围脑缺血损害的病理学意义.方法 实验动物为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组24只,对照组23只,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尾状核出血模型,分别于脑出血后4 h、8h、12 h、24 h、72 h,及7 d取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外周血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多肤含量测定.结果 大鼠脑出血后4 h血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多肽均开始升高,8 h达到高峰,12 h后下降,7 d后恢复至正常范围,8 h的血清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多肽测定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活性循环因子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多肽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的缺血性病理损害.

作者:刘杰;李霞;王蕾;相守武;贺燕;路华

来源: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7 年 7卷 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31 | 下载:0
作者:
刘杰;李霞;王蕾;相守武;贺燕;路华
来源: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7 年 7卷 2期
标签:
脑出血 缺血性损害 内皮素 肿瘤坏死因子 血管紧张素Ⅱ 心房利钠多肽
目的 探讨大鼠脑出血后活性循环因子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多肤的生物学效应及对脑出血周围脑缺血损害的病理学意义.方法 实验动物为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组24只,对照组23只,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尾状核出血模型,分别于脑出血后4 h、8h、12 h、24 h、72 h,及7 d取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外周血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多肤含量测定.结果 大鼠脑出血后4 h血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多肽均开始升高,8 h达到高峰,12 h后下降,7 d后恢复至正常范围,8 h的血清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多肽测定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活性循环因子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多肽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的缺血性病理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