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75 | 下载40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对脾虚证的论述较少,即或论述,亦不详尽,有的把脾、胃阴虚合为一证,有的以胃阴虚证代替脾阴虚证,存在医家不重视、缺乏系统论述、临床无从着手的现象.文章从历史沿革、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药治疗等方面探讨脾阴虚证,并提出治疗脾阴虚时应注意阳中求阴,兼顾脾气,药食同用等问题,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长辉;高洪波;史耀勋;田谧

来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年 3卷 10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75 | 下载:40
作者:
徐长辉;高洪波;史耀勋;田谧
来源: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年 3卷 10期
标签:
脾阴虚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治疗 学术探讨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对脾虚证的论述较少,即或论述,亦不详尽,有的把脾、胃阴虚合为一证,有的以胃阴虚证代替脾阴虚证,存在医家不重视、缺乏系统论述、临床无从着手的现象.文章从历史沿革、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药治疗等方面探讨脾阴虚证,并提出治疗脾阴虚时应注意阳中求阴,兼顾脾气,药食同用等问题,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