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93 | 下载9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是我国旱作农业上的一项创新技术.该技术因集覆膜垄面集雨沟播、覆盖抑蒸和增加土壤温度为一体,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种植中增产效果突出而被大面积推广.但是目前该技术连续使用下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途径不清楚.通过将田间实验与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分组技术相结合,研究全膜双垄集雨沟播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来评估将秸秆还田纳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玉米种植体系的可行性.实验地点位于甘肃省榆中县小康营乡(35°54′N,104°05′E;海拔2013 m;多年平均降雨量388 mm).实验在垄沟种植方式的基础上设置秸秆不还田不覆膜(对照,CK)、秸秆还田(S)、地膜覆盖(M)和秸秆还田+地膜覆盖(S+M)4个处理,重复3次.实验于2009年3月开始2010年10月结束.除了对玉米籽粒产量进行测定之外,分别于每年的播种和收获时对表层15 cm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粒径2-0.05 mm)和轻组有机碳(密度<1.8 g/cm3)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表层15 cm土壤微生物量碳、β-葡萄糖苷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动态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M和S+M处理分别增加玉米产量89%- 105%和93%- 136%,但是S处理对玉米产量没有影响.综合2a的测定结果,与CK相比较S、M和S+M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

作者:吴荣美;王永鹏;李凤民;李小刚

来源:生态学报 2012 年 32卷 9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93 | 下载:9
作者:
吴荣美;王永鹏;李凤民;李小刚
来源:
生态学报 2012 年 32卷 9期
标签:
秸秆还田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 玉米产量 土壤颗粒有机碳 土壤轻组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酶活性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是我国旱作农业上的一项创新技术.该技术因集覆膜垄面集雨沟播、覆盖抑蒸和增加土壤温度为一体,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种植中增产效果突出而被大面积推广.但是目前该技术连续使用下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途径不清楚.通过将田间实验与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分组技术相结合,研究全膜双垄集雨沟播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来评估将秸秆还田纳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玉米种植体系的可行性.实验地点位于甘肃省榆中县小康营乡(35°54′N,104°05′E;海拔2013 m;多年平均降雨量388 mm).实验在垄沟种植方式的基础上设置秸秆不还田不覆膜(对照,CK)、秸秆还田(S)、地膜覆盖(M)和秸秆还田+地膜覆盖(S+M)4个处理,重复3次.实验于2009年3月开始2010年10月结束.除了对玉米籽粒产量进行测定之外,分别于每年的播种和收获时对表层15 cm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粒径2-0.05 mm)和轻组有机碳(密度<1.8 g/cm3)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表层15 cm土壤微生物量碳、β-葡萄糖苷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动态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M和S+M处理分别增加玉米产量89%- 105%和93%- 136%,但是S处理对玉米产量没有影响.综合2a的测定结果,与CK相比较S、M和S+M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