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76 | 下载4

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首次植入永久起搏器的107例患者,男性50例,平均年龄65.0± 11.9岁,术前通过追问病史及相关检查均排除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速),术后平均随访3.9年,观察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情况.按术后是否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和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心脏超声结果的变化、心室起搏比例、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起搏器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26例(24.3%),其中房颤17例(15.9%),房扑2例(1.9%),房速7例(6.5%);无房性心律失常组81例.与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40)、二尖瓣返流程度较重(P=0.032)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P=0.001),心室起搏百分比(VP%)显著升高(P=0.017).心尖部起搏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间隔部起搏(33.3% vs 16.9%,P<0.05),双腔起搏组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腔起搏器组(18.7% vs 37.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高比例的心室起搏(P=0.006)、VVI(R)起搏模式(P=0.014)及右心室起搏

作者:许国卿;梁延春;于海波;王祖禄;韩雅玲;王冬梅

来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年 15卷 6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76 | 下载:4
作者:
许国卿;梁延春;于海波;王祖禄;韩雅玲;王冬梅
来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年 15卷 6期
标签:
永久起搏器 房性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Permanent pacemaker Atrial arrhythmia Atrial fibrillation
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首次植入永久起搏器的107例患者,男性50例,平均年龄65.0± 11.9岁,术前通过追问病史及相关检查均排除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速),术后平均随访3.9年,观察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情况.按术后是否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和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心脏超声结果的变化、心室起搏比例、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起搏器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26例(24.3%),其中房颤17例(15.9%),房扑2例(1.9%),房速7例(6.5%);无房性心律失常组81例.与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40)、二尖瓣返流程度较重(P=0.032)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P=0.001),心室起搏百分比(VP%)显著升高(P=0.017).心尖部起搏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间隔部起搏(33.3% vs 16.9%,P<0.05),双腔起搏组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腔起搏器组(18.7% vs 37.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高比例的心室起搏(P=0.006)、VVI(R)起搏模式(P=0.014)及右心室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