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17 | 下载48

目的:探讨修正模型印模技术对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模型游离端牙槽嵴形态及可摘局部义齿(RPD)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54例下颌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采用修正模型印模法及常规印模法分别为同一患者取模;将模型游离端由远中至近中逐层进行冠状横截面扫描;比较图像形态差异,并分析该差异与横截面位置之间的关系。将患者按配对设计均分为2组,分别采用修正模型印模技术和常规印模技术取模制作RPD;比较2组患者适应期的调改次数、适应期结束后义齿咀嚼是否有力、咀嚼时游离端基托是否存在肉眼可见动度。结果修正模型印模法及常规印模法所获模型同一横截面图像像素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小于后者;像素数差值D与切磨次数N(横截面位置)之间呈负相关;修正模型组适应期调改次数(次:1.12±0.77vs3.41±0.82)、游离端基托存在肉眼可见动度阳性率低于常规模型组(0vs18.5

作者:隋磊;刘红红;余培;高平

来源:天津医药 2014 年 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17 | 下载:48
作者:
隋磊;刘红红;余培;高平
来源:
天津医药 2014 年 4期
标签:
口腔印模技术 远中游离端 牙列缺损 可摘局部义齿 dental impression technique distal-extension partially edentulous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目的:探讨修正模型印模技术对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模型游离端牙槽嵴形态及可摘局部义齿(RPD)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54例下颌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采用修正模型印模法及常规印模法分别为同一患者取模;将模型游离端由远中至近中逐层进行冠状横截面扫描;比较图像形态差异,并分析该差异与横截面位置之间的关系。将患者按配对设计均分为2组,分别采用修正模型印模技术和常规印模技术取模制作RPD;比较2组患者适应期的调改次数、适应期结束后义齿咀嚼是否有力、咀嚼时游离端基托是否存在肉眼可见动度。结果修正模型印模法及常规印模法所获模型同一横截面图像像素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小于后者;像素数差值D与切磨次数N(横截面位置)之间呈负相关;修正模型组适应期调改次数(次:1.12±0.77vs3.41±0.82)、游离端基托存在肉眼可见动度阳性率低于常规模型组(0vs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