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46 | 下载85

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虽见于《黄帝内经》,但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黄帝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吸收古代哲学中的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提出了三种未病态思想,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难经》补《灵枢》、《素问》之未备,提出了治未病的另一重要涵义——治未病的脏腑.经典未病理论发展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丰富于《温病》及历代医家的著作.现代“未病学”有了新的概念,使传统“未病”学术思想,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焕发了青春,日臻完善和逐渐成熟,并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作者:石陨

来源: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年 31卷 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46 | 下载:85
作者:
石陨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年 31卷 1期
标签:
治未病 渊源 发展
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虽见于《黄帝内经》,但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黄帝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吸收古代哲学中的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提出了三种未病态思想,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难经》补《灵枢》、《素问》之未备,提出了治未病的另一重要涵义——治未病的脏腑.经典未病理论发展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丰富于《温病》及历代医家的著作.现代“未病学”有了新的概念,使传统“未病”学术思想,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焕发了青春,日臻完善和逐渐成熟,并将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