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532 | 下载49

1992年Morton将前哨淋巴结定义为原发肿瘤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在其没有转移时,其他淋巴结发生跳跃性转移的机会较少.前哨淋巴结定位示踪技术主要有染色法、放射性核素法、以及两者联合的混合法.染色法操作简便、直观,其缺陷在于:注射后即可进入毛细淋巴管又可进入毛细血管,使被注射部位广泛染色,不利于病灶的判定.核素法探测时有背景信号干扰并且有放射性危害是其缺点.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间隙为30~50nm.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间隙达500nm,平均粒径150nm的纳米炭在肿瘤及周围组织注射后,滞留于引流淋巴管和淋巴结,而不能进入毛细血管,从而实现了淋巴结染色.近红外荧光与纳米技术结合后即成为能发射近红外荧光的量子点,可以在活体内定位和成像肿瘤,是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来通过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分子生物学标记或体循环肿瘤细胞DNA分析,前哨淋巴结特有的对判断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和最小创伤性会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李忠;王建华;杨剑;穆霄燕

来源: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 年 21卷 8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532 | 下载:49
作者:
李忠;王建华;杨剑;穆霄燕
来源: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 年 21卷 8期
标签:
恶性肿瘤 前哨淋巴结 示踪 纳米技术
1992年Morton将前哨淋巴结定义为原发肿瘤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在其没有转移时,其他淋巴结发生跳跃性转移的机会较少.前哨淋巴结定位示踪技术主要有染色法、放射性核素法、以及两者联合的混合法.染色法操作简便、直观,其缺陷在于:注射后即可进入毛细淋巴管又可进入毛细血管,使被注射部位广泛染色,不利于病灶的判定.核素法探测时有背景信号干扰并且有放射性危害是其缺点.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间隙为30~50nm.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间隙达500nm,平均粒径150nm的纳米炭在肿瘤及周围组织注射后,滞留于引流淋巴管和淋巴结,而不能进入毛细血管,从而实现了淋巴结染色.近红外荧光与纳米技术结合后即成为能发射近红外荧光的量子点,可以在活体内定位和成像肿瘤,是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来通过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分子生物学标记或体循环肿瘤细胞DNA分析,前哨淋巴结特有的对判断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和最小创伤性会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