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481 | 下载47

目的:观察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学变化,并探讨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规范化操作.方法:采用30例健康人静脉血液.一部分抗凝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细胞计数,另一部分不抗凝,于Chan-dler环内模拟血栓形成后,再测定剩余血液的血细胞计数及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液表观牯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牯附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等.结果: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表观粘度,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粘附率、最大聚集率也显著降低(P<0.01);但红细胞计数、压积和变形指数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尤以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更加突出.规范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该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作者:刘剑刚;马鲁波;钱民全

来源:微循环学杂志 2008 年 18卷 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481 | 下载:47
作者:
刘剑刚;马鲁波;钱民全
来源:
微循环学杂志 2008 年 18卷 4期
标签:
血栓形成 血液流变学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原 标准化操作
目的:观察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学变化,并探讨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规范化操作.方法:采用30例健康人静脉血液.一部分抗凝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细胞计数,另一部分不抗凝,于Chan-dler环内模拟血栓形成后,再测定剩余血液的血细胞计数及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液表观牯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牯附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等.结果: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表观粘度,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粘附率、最大聚集率也显著降低(P<0.01);但红细胞计数、压积和变形指数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尤以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更加突出.规范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该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