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77 | 下载8

目的:观察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细胞成分的变化以及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2004-11/2005-04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6例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接受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2μg/(kg·d),连续4~5 d.为防止血黏度增加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在干细胞动员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皮下注射1次/d,连续4~5 d.每天监测血细胞计数和凝血3项,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监测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观察并记录动员后及采集过程中、后出现的毒副反应.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126例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部患者动员过程中外周血象的变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前白细胞数量为(5.35±1.64)×109 L,动员第5天为(42.17±18.56)×109 L-1,第6天为(44.23±17.47)×109L-1,动员后比动员前提高5~13倍(P<0.01);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动员前后无明显变化.②全部患者动员后采集细胞悬液的情况:37例患者于动员第5天进行采集,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百分数分别为(432.68±89.36)×109L-1和(0.87±0.38)

作者:王红梅;杨晓凤;吴雁翔;许忆峰;张轶斌;吕欣;王磊

来源:中国临床康复 2006 年 10卷 1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77 | 下载:8
作者:
王红梅;杨晓凤;吴雁翔;许忆峰;张轶斌;吕欣;王磊
来源: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年 10卷 13期
标签:
干细胞移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应用 血管疾病/治疗
目的:观察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细胞成分的变化以及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2004-11/2005-04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6例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接受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2μg/(kg·d),连续4~5 d.为防止血黏度增加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在干细胞动员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皮下注射1次/d,连续4~5 d.每天监测血细胞计数和凝血3项,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监测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观察并记录动员后及采集过程中、后出现的毒副反应.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126例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部患者动员过程中外周血象的变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前白细胞数量为(5.35±1.64)×109 L,动员第5天为(42.17±18.56)×109 L-1,第6天为(44.23±17.47)×109L-1,动员后比动员前提高5~13倍(P<0.01);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动员前后无明显变化.②全部患者动员后采集细胞悬液的情况:37例患者于动员第5天进行采集,单个核细胞数值和CD34+百分数分别为(432.68±89.36)×109L-1和(0.87±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