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72 | 下载20

目的 本研究探讨不同方法诱导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MDSCs)定向分化为胰岛素生成细胞(IPCs)的效果,为1型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方法 通过二次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MDSCs,利用不同的诱导方法使MDSCs定向分化为IPCs,并通过双硫腙染色对MDSCs-IPCs形态进行鉴定;用免疫组化检测MDSCs标记基因Desmin、α-Sarcomeric Actinin、MyoD1、Myf5和PAX7的表达情况,鉴定分离得到MDSCs;采用Q-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MDSCs-IPCs中C-peptide和Insulin的表达;通过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MDSCs-IPCs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MDSCs在接种4h后开始贴壁,部分细胞伸出小的突起,48 h后绝大多数细胞贴壁呈梭形、胞浆丰富、折光度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的梭形形状更为明显且生长迅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均表达Desmin、α-Sarcomeric Actinin、MyoD1、Myf5和PAX7.共培养诱导法、二步诱导法和五步诱导法均可不同程度将MDSCs诱导形成双硫腙染色阳性的IPCs.Q-PCR结果显示,五步诱导法诱导形成MDSCs-IPCs中C-peptide和Insulin蛋白表达量(β细胞的0.79、0.70倍)显著高于共培养法(β细胞的0.59、0.46倍)、二步诱导法(β细胞的0.27、0.14倍)形成MDSCs-IPCs (P<0.01).胰岛素释放实验显示,5.6 mmol/L和16.7nmlo

作者:任宇;梁红宇;楠吉桑漠;刘晓玲

来源: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9 年 25卷 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72 | 下载:20
作者:
任宇;梁红宇;楠吉桑漠;刘晓玲
来源: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9 年 25卷 1期
标签:
骨骼肌卫星细胞 胰岛素生成细胞 诱导方法 功能 Skeletal muscle-derived satellite cells Insulin-producing cells Induction method Function
目的 本研究探讨不同方法诱导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MDSCs)定向分化为胰岛素生成细胞(IPCs)的效果,为1型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方法 通过二次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MDSCs,利用不同的诱导方法使MDSCs定向分化为IPCs,并通过双硫腙染色对MDSCs-IPCs形态进行鉴定;用免疫组化检测MDSCs标记基因Desmin、α-Sarcomeric Actinin、MyoD1、Myf5和PAX7的表达情况,鉴定分离得到MDSCs;采用Q-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MDSCs-IPCs中C-peptide和Insulin的表达;通过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MDSCs-IPCs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MDSCs在接种4h后开始贴壁,部分细胞伸出小的突起,48 h后绝大多数细胞贴壁呈梭形、胞浆丰富、折光度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的梭形形状更为明显且生长迅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均表达Desmin、α-Sarcomeric Actinin、MyoD1、Myf5和PAX7.共培养诱导法、二步诱导法和五步诱导法均可不同程度将MDSCs诱导形成双硫腙染色阳性的IPCs.Q-PCR结果显示,五步诱导法诱导形成MDSCs-IPCs中C-peptide和Insulin蛋白表达量(β细胞的0.79、0.70倍)显著高于共培养法(β细胞的0.59、0.46倍)、二步诱导法(β细胞的0.27、0.14倍)形成MDSCs-IPCs (P<0.01).胰岛素释放实验显示,5.6 mmol/L和16.7nm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