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56 | 下载16

目的:探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PH)病人血管活性因子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1997年11月至1999年2月间住院行心血管手术的21例先心病PH病人术前、体外循环(CPB)30 min、术后24 h及术后3天血浆ET和NO2-/NO-3的变化,21例病人平均肺动脉压58±21 mmHg(1 mmHg=0.133 kPa),肺血管阻力760±206 dyn.s.cm-5。除4例PDA行导管结扎外,其余病人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当日死亡1例,余术后恢复较佳。结果:,PH组ET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NO值则明显降低(P<0.01),ET及NO在体外循环期间均低于术前及术后(P<0.01),PH组术前ET增高、NO减低,而术后则出现相反结果,但结果仍有异常。结论:先心病PH患儿围术期血浆血管活性因子发生明显改变,结合临床,提示PH患儿宜尽早手术纠治,从根本上消除形成PH的条件。

作者:莫绪明;谷兴琳;戴约;黄燕军;王振喜;王春生;王敏生

来源: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1 年 20卷 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56 | 下载:16
作者:
莫绪明;谷兴琳;戴约;黄燕军;王振喜;王春生;王敏生
来源: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1 年 20卷 2期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氮内皮素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PH)病人血管活性因子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1997年11月至1999年2月间住院行心血管手术的21例先心病PH病人术前、体外循环(CPB)30 min、术后24 h及术后3天血浆ET和NO2-/NO-3的变化,21例病人平均肺动脉压58±21 mmHg(1 mmHg=0.133 kPa),肺血管阻力760±206 dyn.s.cm-5。除4例PDA行导管结扎外,其余病人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当日死亡1例,余术后恢复较佳。结果:,PH组ET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NO值则明显降低(P<0.01),ET及NO在体外循环期间均低于术前及术后(P<0.01),PH组术前ET增高、NO减低,而术后则出现相反结果,但结果仍有异常。结论:先心病PH患儿围术期血浆血管活性因子发生明显改变,结合临床,提示PH患儿宜尽早手术纠治,从根本上消除形成PH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