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43 | 下载3

目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的介入治疗是当前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当CTO病变介入治疗失败或潜在风险超过预期获益时,内膜下斑块修饰技术(SPM)可以成为一项替代性的策略选择.本研究意在探讨应用SPM技术,其实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连续性入选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CTO病变,并在后续手术过程中行SPM技术的患者.主要终点为30~90d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的血管再通.次要终点为靶病变血运重建成功.安全性终点为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患者行SPM术后24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终点为症状驱动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结果: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54例患者(54例病变)纳入本研究,其中有22例纳入改良SPM技术组,32例纳入传统的SPM技术组.主要终点为传统SPM技术组为20例(62.5%),而改良SPM技术组为20例(90.9%)(P<0.05),改良SPM技术组血管再通率显著更高.次要终点传统SPM技术完成26例(81.3%),改良SPM组完成21例(95.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终点传统SPM组共有5例患者完成了因症状驱动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而改良SPM组为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尝试开通CTO病变的过程中,若开通该病变潜在的风险已经大于获益,可以采用SPM技术,在随访时再

作者:贾若飞;韩静;秦政;杨承志;孟帅;胡宏宇;陈威;曹晓菁;金泽宁

来源: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2 年 41卷 7期

相似文献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43 | 下载:3
作者:
贾若飞;韩静;秦政;杨承志;孟帅;胡宏宇;陈威;曹晓菁;金泽宁
来源: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2 年 41卷 7期
标签:
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闭塞病变 内膜下斑块修饰技术 血管内超声
目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的介入治疗是当前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当CTO病变介入治疗失败或潜在风险超过预期获益时,内膜下斑块修饰技术(SPM)可以成为一项替代性的策略选择.本研究意在探讨应用SPM技术,其实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连续性入选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CTO病变,并在后续手术过程中行SPM技术的患者.主要终点为30~90d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的血管再通.次要终点为靶病变血运重建成功.安全性终点为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患者行SPM术后24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终点为症状驱动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结果: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54例患者(54例病变)纳入本研究,其中有22例纳入改良SPM技术组,32例纳入传统的SPM技术组.主要终点为传统SPM技术组为20例(62.5%),而改良SPM技术组为20例(90.9%)(P<0.05),改良SPM技术组血管再通率显著更高.次要终点传统SPM技术完成26例(81.3%),改良SPM组完成21例(95.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终点传统SPM组共有5例患者完成了因症状驱动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而改良SPM组为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尝试开通CTO病变的过程中,若开通该病变潜在的风险已经大于获益,可以采用SPM技术,在随访时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