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72 | 下载49

目的:通过回顾性采集颅内动脉分叉部的血管形态几何参数,分析血管结构与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为后期前瞻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确诊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得到可以进行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直径测量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共14例为研究组,非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共15例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Ap),后交通动脉直径(Dp),颈内动脉 C6段(DC6)与 C7段直径(DC7),统计分析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血管形态几何参数与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根据分叉角进行分层,对分叉角在84°至120°的病例,进行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血管直径的第二次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后交通动脉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后交通动脉与 C6段直径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的大小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形成相关,分叉角越小越有可能形成动脉瘤;而在一定分叉角范围内,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直径的比值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形成具有相关性,比值越小越有可能形成动脉瘤。

作者:肖峰;詹仁雅;潘剑威

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5 年 5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72 | 下载:49
作者:
肖峰;詹仁雅;潘剑威
来源: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5 年 5期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Hemodynamics Intracranial aneurysm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目的:通过回顾性采集颅内动脉分叉部的血管形态几何参数,分析血管结构与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为后期前瞻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确诊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得到可以进行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直径测量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共14例为研究组,非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共15例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Ap),后交通动脉直径(Dp),颈内动脉 C6段(DC6)与 C7段直径(DC7),统计分析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血管形态几何参数与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根据分叉角进行分层,对分叉角在84°至120°的病例,进行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血管直径的第二次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后交通动脉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后交通动脉与 C6段直径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的大小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形成相关,分叉角越小越有可能形成动脉瘤;而在一定分叉角范围内,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直径的比值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形成具有相关性,比值越小越有可能形成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