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38 | 下载238

目的 观察了解丛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6例丛状血管瘤患儿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6例丛状血管瘤患儿,年龄为15 d至11岁1个月,平均29.3个月龄;男13例,女3例;其中头部5例,躯干3例,肢体8例.全部病例均为单发,采用手术切除.临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淡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片、丘疹、结节或斑块,可伴有深在的皮下结节.组织病理学见:真皮及皮下组织可见成簇分布的瘤样毛细血管丛,低倍镜下呈"炮弹"样外观,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31(+)、CD34(+)、FⅧAg(+)、SMA(+)、VEGF(+)、Vimentin(+)和Glut1(-).随访3个月至7年1个月,仅有1例右耳后丛状血管瘤术后3个月复发,改用平阳霉素瘤体注射治疗,间隔1个月,注射3次后痊愈,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丛状血管瘤有一定自限性,局部切除可治愈,但有复发倾向,保守观察和术后的患儿应监测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数量,若有发现潜在侵袭性,有向Kaposiform血管内皮瘤转化倾向,应行扩大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作者:姜润松;林隆;赵雄;刘锐

来源: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0 年 31卷 6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38 | 下载:238
作者:
姜润松;林隆;赵雄;刘锐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0 年 31卷 6期
标签:
血管瘤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Angioma Pathology,Clinical Immunohistochemistry
目的 观察了解丛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6例丛状血管瘤患儿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6例丛状血管瘤患儿,年龄为15 d至11岁1个月,平均29.3个月龄;男13例,女3例;其中头部5例,躯干3例,肢体8例.全部病例均为单发,采用手术切除.临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淡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片、丘疹、结节或斑块,可伴有深在的皮下结节.组织病理学见:真皮及皮下组织可见成簇分布的瘤样毛细血管丛,低倍镜下呈"炮弹"样外观,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31(+)、CD34(+)、FⅧAg(+)、SMA(+)、VEGF(+)、Vimentin(+)和Glut1(-).随访3个月至7年1个月,仅有1例右耳后丛状血管瘤术后3个月复发,改用平阳霉素瘤体注射治疗,间隔1个月,注射3次后痊愈,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丛状血管瘤有一定自限性,局部切除可治愈,但有复发倾向,保守观察和术后的患儿应监测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数量,若有发现潜在侵袭性,有向Kaposiform血管内皮瘤转化倾向,应行扩大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