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458 | 下载367

目的 观察“生长痛”儿童下肢力线的特点、分布规律,探寻“生长痛”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 789例门诊“生长痛”患儿进行下肢力线测量,并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155例)、学龄前组(3~6岁,1 249例)、学龄组(7~12岁,358例)和青少年组(≥13岁,27例),统计足行进角、股内旋角、股外旋角、下肢肢体力线、股足角、足底轴线和后距跟角指标,进行分布规律分析.结果 “生长痛”患儿的平均就诊年龄为(5.7±2.1)岁,男女就诊人数比为18.5∶1.幼儿组和学龄前组下肢力线主要表现为生理性膝外翻,分别占96.8%(150/155)和78.1%(975/1 249);学龄组下肢力线主要表现为足部旋转伴不对称,占64%(229/358);青少年组为下肢扭转伴不对称,占100%(27/27).“生长痛”患儿下肢扭转伴不对称主要表现为胫骨外扭转股骨内扭转,占69.5%(362/521),足部旋转伴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双旋前足伴不对称,占54.7%(629/1 150).“生长痛”患儿肢体与足部力线均有改变的发生率为52.3%(936/1 789),其中幼儿组发生率最高,为81.3%(126/155).结论 “生长痛”患儿就诊的高峰年龄为4~6岁,男多于女,且均存在下肢肢体和/或足部力线的改变,推测下肢扭转伴不对称和足部旋转伴不对称可能是导致“生长痛”的主要力线异常因素.

作者:刘宏;李欣;方科;文捷;曾鸣;唐仲文;李范玲

来源: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4 年 35卷 1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458 | 下载:367
作者:
刘宏;李欣;方科;文捷;曾鸣;唐仲文;李范玲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4 年 35卷 12期
标签:
骨疾病 膝外翻 对比研究 Bone diseases Genu valgum Comparative study
目的 观察“生长痛”儿童下肢力线的特点、分布规律,探寻“生长痛”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 789例门诊“生长痛”患儿进行下肢力线测量,并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155例)、学龄前组(3~6岁,1 249例)、学龄组(7~12岁,358例)和青少年组(≥13岁,27例),统计足行进角、股内旋角、股外旋角、下肢肢体力线、股足角、足底轴线和后距跟角指标,进行分布规律分析.结果 “生长痛”患儿的平均就诊年龄为(5.7±2.1)岁,男女就诊人数比为18.5∶1.幼儿组和学龄前组下肢力线主要表现为生理性膝外翻,分别占96.8%(150/155)和78.1%(975/1 249);学龄组下肢力线主要表现为足部旋转伴不对称,占64%(229/358);青少年组为下肢扭转伴不对称,占100%(27/27).“生长痛”患儿下肢扭转伴不对称主要表现为胫骨外扭转股骨内扭转,占69.5%(362/521),足部旋转伴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双旋前足伴不对称,占54.7%(629/1 150).“生长痛”患儿肢体与足部力线均有改变的发生率为52.3%(936/1 789),其中幼儿组发生率最高,为81.3%(126/155).结论 “生长痛”患儿就诊的高峰年龄为4~6岁,男多于女,且均存在下肢肢体和/或足部力线的改变,推测下肢扭转伴不对称和足部旋转伴不对称可能是导致“生长痛”的主要力线异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