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08 | 下载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strepavidin-peroxidase,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组织、10例子宫腺肌病、23例子宫肌瘤在位内膜中微血管,通过计算机进行微血管密度测定与比较.结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MVD为(160±53)条/平方毫米,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MVD(172±61)条/平方毫米,均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在位子宫内膜的(129±45)条/平方毫米,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分泌期与增殖期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期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VD均存在血管增生,但两者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的MVD表达增高,并且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的MVD无差异,提示MVD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有关.

作者:王宁宁;庄广伦;黄建昭;姚书忠;董愉

来源:新医学 2004 年 35卷 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08 | 下载:12
作者:
王宁宁;庄广伦;黄建昭;姚书忠;董愉
来源:
新医学 2004 年 35卷 4期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位内膜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发病机制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strepavidin-peroxidase,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组织、10例子宫腺肌病、23例子宫肌瘤在位内膜中微血管,通过计算机进行微血管密度测定与比较.结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MVD为(160±53)条/平方毫米,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MVD(172±61)条/平方毫米,均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在位子宫内膜的(129±45)条/平方毫米,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分泌期与增殖期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期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VD均存在血管增生,但两者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的MVD表达增高,并且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的MVD无差异,提示MVD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