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25 | 下载8

目的 探讨马耳他布鲁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左氧氟沙星分别对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Bru1、Bru2、Bru3、Bru4、Bru5、Bru6)进行体外耐药诱导并筛选耐药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对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及诱导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和诱导耐药菌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氟罗沙星、氧氟沙星)的敏感性.应用PCR技术扩增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及诱导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并对获得的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及氨基酸序列推导.结果 左氧氟沙星对Bru1,Bru2,Bru3,Bru4,Bru6菌株MIC为0.50 μg/ml,对Bru5菌株为0.25 μg/ml,菌株Bru3、Bru4经左氧氟沙星诱导后转变成耐药菌株,分别命名为LEVR3及LEVR4,其MIC分别为64.00、128.00 μg/ml,与诱导前比较,增加了128倍和256倍,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对上述喹诺酮类药物均敏感,2株诱导耐药菌株对上述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并且其GyrA亚单位的喹诺酮耐药性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g region,QRDR)发生突变:Ala87(GCU)置换为Val(GUU)、Asp91(GAU)置换为Gly(GGU).结论 马耳他布鲁杆菌可在左氧氟沙星短期作用后获得耐药性,诱导的

作者:孙丽媛;李凡

来源: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9 年 28卷 5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25 | 下载:8
作者:
孙丽媛;李凡
来源: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9 年 28卷 5期
标签:
布鲁杆菌属 抗菌药 gyrA基因 喹诺酮类 Brucella Anti-bacterial agents gyrA gene Quinolones
目的 探讨马耳他布鲁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左氧氟沙星分别对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Bru1、Bru2、Bru3、Bru4、Bru5、Bru6)进行体外耐药诱导并筛选耐药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对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及诱导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和诱导耐药菌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氟罗沙星、氧氟沙星)的敏感性.应用PCR技术扩增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及诱导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并对获得的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及氨基酸序列推导.结果 左氧氟沙星对Bru1,Bru2,Bru3,Bru4,Bru6菌株MIC为0.50 μg/ml,对Bru5菌株为0.25 μg/ml,菌株Bru3、Bru4经左氧氟沙星诱导后转变成耐药菌株,分别命名为LEVR3及LEVR4,其MIC分别为64.00、128.00 μg/ml,与诱导前比较,增加了128倍和256倍,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对上述喹诺酮类药物均敏感,2株诱导耐药菌株对上述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并且其GyrA亚单位的喹诺酮耐药性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g region,QRDR)发生突变:Ala87(GCU)置换为Val(GUU)、Asp91(GAU)置换为Gly(GGU).结论 马耳他布鲁杆菌可在左氧氟沙星短期作用后获得耐药性,诱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