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47 | 下载80

目的 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中,探讨联合转染促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对新生血管数量和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并观察不同基因剂量配比对新生血管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鼠后肢血管闭塞病变模型,采用电脉冲法介导转基因,按不同剂量配比进行肌肉组织转染携带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的质粒和/或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质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缺血局部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数量和分布、通过后肢血管造影检测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 单独转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组血管生成数量略有增加,联合基因治疗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为100 μg时,随着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剂量的增加,小动脉计数较同期空载质粒对照组分别增加0.90倍、1.40倍和1.45倍;当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剂量为100 μg时,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的增加,小动脉计数较同期空载质粒对照组分别增加1.90倍、1.07倍和1.39倍.血管通透性检测表明,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的增加,血管通透性渐增加,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能降低新生血管的通透性;其中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 200 μg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100 μg组在有效促进小动脉形成的同时血管通透性与正常对照

作者:郭艳红;祖凌云;高炜;陈莉;汤健

来源: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7 年 15卷 4期

相似文献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47 | 下载:80
作者:
郭艳红;祖凌云;高炜;陈莉;汤健
来源: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7 年 15卷 4期
标签:
内科学 血管生成 基因治疗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促血管生成素
目的 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中,探讨联合转染促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对新生血管数量和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并观察不同基因剂量配比对新生血管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鼠后肢血管闭塞病变模型,采用电脉冲法介导转基因,按不同剂量配比进行肌肉组织转染携带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的质粒和/或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质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缺血局部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数量和分布、通过后肢血管造影检测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 单独转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组血管生成数量略有增加,联合基因治疗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为100 μg时,随着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剂量的增加,小动脉计数较同期空载质粒对照组分别增加0.90倍、1.40倍和1.45倍;当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剂量为100 μg时,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的增加,小动脉计数较同期空载质粒对照组分别增加1.90倍、1.07倍和1.39倍.血管通透性检测表明,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的增加,血管通透性渐增加,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能降低新生血管的通透性;其中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 200 μg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100 μg组在有效促进小动脉形成的同时血管通透性与正常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