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53 | 下载86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16个髋关节标本随机分为4组,其中1组完整髋臼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组模拟双柱骨折后,分别按下列方法内固定: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SP),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PS),后柱双钢板(PP).通过连续垂直加载,记录骨折的位移程度和髋臼的接触特性.结果:在载荷800N时,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纵向位移位分别为(1.92±0.81)、(2.09±1.13)、(3.44±0.75) mm,SP与P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横向位移位分别为(0.63±0.33)、(0.77±0.45)、(1.44±0.56) mm,SP组与PS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800 N载荷压力下,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分别接触面积增加了6%、9%和27%,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7);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平均应力分别增加了4%、29%和39%,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在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和接触性方面,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有较大优势.

作者:董伊隆;钱约男;刘良乐;黄祥祥;林凌志;蔡春元

来源:中国骨伤 2018 年 31卷 5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53 | 下载:86
作者:
董伊隆;钱约男;刘良乐;黄祥祥;林凌志;蔡春元
来源:
中国骨伤 2018 年 31卷 5期
标签:
髋臼骨折 内固定器 关节面 生物力学 Acetabular fractures Internal fixators Articular surface Biomechanics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16个髋关节标本随机分为4组,其中1组完整髋臼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组模拟双柱骨折后,分别按下列方法内固定: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SP),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PS),后柱双钢板(PP).通过连续垂直加载,记录骨折的位移程度和髋臼的接触特性.结果:在载荷800N时,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纵向位移位分别为(1.92±0.81)、(2.09±1.13)、(3.44±0.75) mm,SP与P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横向位移位分别为(0.63±0.33)、(0.77±0.45)、(1.44±0.56) mm,SP组与PS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800 N载荷压力下,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分别接触面积增加了6%、9%和27%,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7);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平均应力分别增加了4%、29%和39%,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在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和接触性方面,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有较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