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29 | 下载269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1月份为发病季节,其中6~9月份为发病高峰,占全年总发病例数的81.5%;发病年龄23~72岁(平均54.3岁),以中老年为主;患者以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者为主,48例(73.8%),部分病例有明确蜱虫咬伤史;有人传人家族性聚集现象;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极度厌食、全身酸痛、头痛等感染中毒症状,主要体征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实验室检查 WBC 总数减少5例(84.6%),血小板下降65例(100.0%);ALT升高43例(66.1%)。AST 升高48例(73.8%)。LDH 升高39例((60.0%)。肌酸激酶(CK)升高52例(80.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39例(60.0%)。尿素氮(BUN)升高11例(16.9%),肌酐(CRE)升高15例(23.0%)。重要脏器出血及多脏器衰竭是主要死亡原因:5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脑出血、脑疝;1例消化道出血;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易误诊、漏诊,应加强培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疾病的危害程度。

作者:马艳丽;赵文革

来源:中国基层医药 2015 年 2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29 | 下载:269
作者:
马艳丽;赵文革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2015 年 21期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多脏器损害 临床特征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1月份为发病季节,其中6~9月份为发病高峰,占全年总发病例数的81.5%;发病年龄23~72岁(平均54.3岁),以中老年为主;患者以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者为主,48例(73.8%),部分病例有明确蜱虫咬伤史;有人传人家族性聚集现象;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极度厌食、全身酸痛、头痛等感染中毒症状,主要体征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实验室检查 WBC 总数减少5例(84.6%),血小板下降65例(100.0%);ALT升高43例(66.1%)。AST 升高48例(73.8%)。LDH 升高39例((60.0%)。肌酸激酶(CK)升高52例(80.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39例(60.0%)。尿素氮(BUN)升高11例(16.9%),肌酐(CRE)升高15例(23.0%)。重要脏器出血及多脏器衰竭是主要死亡原因:5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脑出血、脑疝;1例消化道出血;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易误诊、漏诊,应加强培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疾病的危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