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07 | 下载0

[目的]研究腰椎滑脱合并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征,探讨腰椎后滑脱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2013年12月55例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滑脱患者,其中腰椎前向滑脱合并后向滑脱19例(后滑脱组),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6 (51 ~69)岁;前向腰椎滑脱36例(无后滑脱组),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6 (30 ~69)岁.对两组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腰椎前凸(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胸腰段交界后凸(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前滑脱椎体滑脱率及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后滑脱组患者T10 ~L2后凸角及年龄分别为(16.2±8.5)°、(59.5±5.3)岁,明显高于无后滑脱组的(3.4±5.5)°、(50.5±9.2)岁(P<0.05),两组患者的骨盆参数PI[无后滑脱组(55.5±9.6)°,后滑脱组(52.0±13.1)°]、PT (16.1±5.5°,18.1±13.0°)、SS (39.3±7.2°,38.3±7.0°)、LL (53.9±8.6°, 53.5±15.5°)、TK (30.4±9.6°, 33.3±11.9°)、SVA(30.2±45.2 mm, 33.9±26.5 mm)及椎体滑脱率(21.

作者:李涛;刘臻;朱泽章;沙士甫;马军;朱裕成;邱勇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5 年 23卷 2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07 | 下载:0
作者:
李涛;刘臻;朱泽章;沙士甫;马军;朱裕成;邱勇
来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5 年 23卷 23期
标签:
腰椎后滑脱 脊柱骨盆 矢状面平衡 代偿
[目的]研究腰椎滑脱合并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征,探讨腰椎后滑脱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2013年12月55例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滑脱患者,其中腰椎前向滑脱合并后向滑脱19例(后滑脱组),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6 (51 ~69)岁;前向腰椎滑脱36例(无后滑脱组),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6 (30 ~69)岁.对两组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腰椎前凸(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胸腰段交界后凸(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前滑脱椎体滑脱率及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后滑脱组患者T10 ~L2后凸角及年龄分别为(16.2±8.5)°、(59.5±5.3)岁,明显高于无后滑脱组的(3.4±5.5)°、(50.5±9.2)岁(P<0.05),两组患者的骨盆参数PI[无后滑脱组(55.5±9.6)°,后滑脱组(52.0±13.1)°]、PT (16.1±5.5°,18.1±13.0°)、SS (39.3±7.2°,38.3±7.0°)、LL (53.9±8.6°, 53.5±15.5°)、TK (30.4±9.6°, 33.3±11.9°)、SVA(30.2±45.2 mm, 33.9±26.5 mm)及椎体滑脱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