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45 | 下载61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的封闭脊髓窗技术活体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微循环变化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改进传统的脊髓窗,设计带有打击探头的脊髓窗.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5).实验组大鼠脊髓窗安装完成后进行窗内打击脊髓,然后即时观察并记录打击后2h内打击点周围微动脉直径的变化.对照组大鼠在脊髓窗安装完成后不进行打击,只对脊髓微动脉直径进行连续2h观察并记录.术后两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处死动物取脊髓标本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打击点周围2~6mm的微动脉直径在打击后10min、30min、1h、2h各时间点均较打击前明显减小,术后2d及7d时BBB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术前,病理切片可见脊髓打击区神经组织变性液化.对照组大鼠在观测开始及结束时脊髓微动脉直径无明显变化,术后BBB评分与术前BBB评分均为21分,病理切片未见脊髓损伤表现.结论:改进的封闭脊髓窗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窗内打击脊髓,并可以安全地对脊髓表面微血管进行活体观测.脊髓表面打击点周围2~6mm的微动脉在脊髓损伤后10min即发生痉挛.

作者:刘鹄;沈慧勇;唐勇;杨睿;黄霖;叶记超;陈铿;尹博;李世渊

来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 年 18卷 1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45 | 下载:61
作者:
刘鹄;沈慧勇;唐勇;杨睿;黄霖;叶记超;陈铿;尹博;李世渊
来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 年 18卷 11期
标签:
脊髓损伤 脊髓窗 脊髓微循环 微动脉痉挛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的封闭脊髓窗技术活体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微循环变化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改进传统的脊髓窗,设计带有打击探头的脊髓窗.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5).实验组大鼠脊髓窗安装完成后进行窗内打击脊髓,然后即时观察并记录打击后2h内打击点周围微动脉直径的变化.对照组大鼠在脊髓窗安装完成后不进行打击,只对脊髓微动脉直径进行连续2h观察并记录.术后两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处死动物取脊髓标本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打击点周围2~6mm的微动脉直径在打击后10min、30min、1h、2h各时间点均较打击前明显减小,术后2d及7d时BBB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术前,病理切片可见脊髓打击区神经组织变性液化.对照组大鼠在观测开始及结束时脊髓微动脉直径无明显变化,术后BBB评分与术前BBB评分均为21分,病理切片未见脊髓损伤表现.结论:改进的封闭脊髓窗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窗内打击脊髓,并可以安全地对脊髓表面微血管进行活体观测.脊髓表面打击点周围2~6mm的微动脉在脊髓损伤后10min即发生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