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13 | 下载230

目的:通过对正常国人青年人群进行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研究,观察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特点,探讨坐位下躯干矢状位平衡的调节机制.方法:在医院周边高校招募青年志愿者,共14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1人,女94人,平均年龄23.1 ±2.3岁(19~29岁).所有志愿者行站立位-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应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如下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倾斜角(LT)、脊柱矢状位平衡(SVA)、T1骨盆角(T1P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结果:PI平均值为46.6°±9.1°.当体位由站立位改为坐位后,除胸腰段曲度外,脊柱-骨盆矢状位位置参数均发生显著改变.PT增大(11.8°±6.5°vs28.4°±10.0°),SS减小(34.9°±7.1°vs 19.7°±8.7°),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中心向后旋转.LL(50.4°±10.0°vs 25.3°±11.8°)、TK(26.1°±10.2°vs 20.0°±8.9°)显著减小,LT(-5.0°±5.0°vs-1.8°±5.8°)显著增大,腰弯、胸弯代偿减小,曲度变得平直,同时腰椎相对骶骨向前倾斜.SVA(-20.1±22.4mm vs 2

作者:孙卓然;姜帅;邹达;周柏林;李危石

来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8 年 28卷 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13 | 下载:230
作者:
孙卓然;姜帅;邹达;周柏林;李危石
来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8 年 28卷 4期
标签:
脊柱 骨盆 坐立位 矢状位序列 Spine Pelvis Sitting-standing position Sagittal alignment
目的:通过对正常国人青年人群进行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研究,观察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特点,探讨坐位下躯干矢状位平衡的调节机制.方法:在医院周边高校招募青年志愿者,共14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1人,女94人,平均年龄23.1 ±2.3岁(19~29岁).所有志愿者行站立位-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应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如下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倾斜角(LT)、脊柱矢状位平衡(SVA)、T1骨盆角(T1P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结果:PI平均值为46.6°±9.1°.当体位由站立位改为坐位后,除胸腰段曲度外,脊柱-骨盆矢状位位置参数均发生显著改变.PT增大(11.8°±6.5°vs28.4°±10.0°),SS减小(34.9°±7.1°vs 19.7°±8.7°),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中心向后旋转.LL(50.4°±10.0°vs 25.3°±11.8°)、TK(26.1°±10.2°vs 20.0°±8.9°)显著减小,LT(-5.0°±5.0°vs-1.8°±5.8°)显著增大,腰弯、胸弯代偿减小,曲度变得平直,同时腰椎相对骶骨向前倾斜.SVA(-20.1±22.4mm v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