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67 | 下载4

目的观察大鼠脑梗死及电针干预后突触素(SYP)的动态变化,探讨突触可塑性的物质基础、机制及针刺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1],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梗死对照组(A组)、针刺干预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在6h、24h、3d、7d不同时间点SYP的动态变化.结果梗死灶中心区无明显SYP阳性染色.A组:梗死灶周围皮质阳性表达率于6 h、24 h表达减少,3 d达最低值,7 d开始增高但不及正常表达数值.病灶对侧对应区从6 h始表达增加;B组:针刺后阳性表达率增加.A组和B组比较有明显差异;C组无变化.结论MCAO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SYP变化明显,对侧对应皮层表达亦增加,表明存在明显的突触可塑性变化,针刺可促进这种可塑性变化,可能是主要的脑功能恢复的物质基础.

作者:陈加俊;石岩殊;韩雪梅;梁雪梅;邬英全

来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4 年 24卷 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67 | 下载:4
作者:
陈加俊;石岩殊;韩雪梅;梁雪梅;邬英全
来源: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4 年 24卷 4期
标签:
脑梗死 突触可塑性 突触素 针刺
目的观察大鼠脑梗死及电针干预后突触素(SYP)的动态变化,探讨突触可塑性的物质基础、机制及针刺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1],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梗死对照组(A组)、针刺干预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在6h、24h、3d、7d不同时间点SYP的动态变化.结果梗死灶中心区无明显SYP阳性染色.A组:梗死灶周围皮质阳性表达率于6 h、24 h表达减少,3 d达最低值,7 d开始增高但不及正常表达数值.病灶对侧对应区从6 h始表达增加;B组:针刺后阳性表达率增加.A组和B组比较有明显差异;C组无变化.结论MCAO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SYP变化明显,对侧对应皮层表达亦增加,表明存在明显的突触可塑性变化,针刺可促进这种可塑性变化,可能是主要的脑功能恢复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