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581 | 下载96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下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合理有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留取新鲜冰冻血浆40例,在融浆机37℃25 min融化后均分为2份,1份于(4±2)℃条件下保存,另1份于(2β±2)℃条件下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0、4、24、48和72 h分别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进行凝血因子Ⅴ、Ⅶ、Ⅷ、Ⅸ活性以及APTT和PT检测,并对每份样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血培养.结果: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4℃和25℃保存72 h后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且无细菌生长,反应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凝块特性的ACT和TMA在保存4、24、48和72 h时间点与Oh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同一保存时间点的两个不同温度间无差异.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48和72 h时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在4℃与2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5℃温度保存时活性衰减比4℃温度保存时快.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72 h时虽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衰减,但仍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临床血浆输注过程中融化后保存72 h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患者凝血因子的补充,尽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费.

作者:高晓云;王新华

来源: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7 年 25卷 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581 | 下载:96
作者:
高晓云;王新华
来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7 年 25卷 3期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血栓弹力图 凝血因子 凝血功能 fresh frozen plasma thrombelastogrphy coagulation factor coagulation function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下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合理有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留取新鲜冰冻血浆40例,在融浆机37℃25 min融化后均分为2份,1份于(4±2)℃条件下保存,另1份于(2β±2)℃条件下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0、4、24、48和72 h分别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进行凝血因子Ⅴ、Ⅶ、Ⅷ、Ⅸ活性以及APTT和PT检测,并对每份样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血培养.结果: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4℃和25℃保存72 h后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且无细菌生长,反应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凝块特性的ACT和TMA在保存4、24、48和72 h时间点与Oh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同一保存时间点的两个不同温度间无差异.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48和72 h时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在4℃与2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5℃温度保存时活性衰减比4℃温度保存时快.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72 h时虽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衰减,但仍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临床血浆输注过程中融化后保存72 h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患者凝血因子的补充,尽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