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98 | 下载12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后血糖波动的特点.方法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病程,将抽样对象分为格列美脲(A)组、胰岛素皮下注射(B)组及胰岛素泵(C)组,3组患者血糖控制至目标值即开始进行72h动态血糖监测,根据监测结果 调整治疗及饮食.结果 A组的病程、HbAlc及空腹C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余各项基线资料3组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各组平均血糖值几乎相等;A组的血糖波动系数、血糖时间百分比(TPG)(>7.8 mmol/L或>11.1 mmol/L)及出院血糖日均值较C组明显增加;3组三餐后2h血糖无显著差异;B组的波动系数、TPG(>7.8retool/L)、TPG(>11.1 mmol/L)及空腹血糖平均值显著高于C组.A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最低,接近零;B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回归分析显示,B组血糖的波动与晚餐后2h血糖成线性回归关系.结论 根据动态血糖监测及双"C"治疗方案调整降糖药物及饮食规律,可更高效率、更安全地强化血糖控制.

作者:谷成英;王朝迅;刘继红;徐冬香;龚敏;曾艺鹏;王爱华

来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年 21卷 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98 | 下载:12
作者:
谷成英;王朝迅;刘继红;徐冬香;龚敏;曾艺鹏;王爱华
来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年 21卷 1期
标签:
治疗 2型糖尿病 动态血糖监测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后血糖波动的特点.方法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病程,将抽样对象分为格列美脲(A)组、胰岛素皮下注射(B)组及胰岛素泵(C)组,3组患者血糖控制至目标值即开始进行72h动态血糖监测,根据监测结果 调整治疗及饮食.结果 A组的病程、HbAlc及空腹C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余各项基线资料3组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各组平均血糖值几乎相等;A组的血糖波动系数、血糖时间百分比(TPG)(>7.8 mmol/L或>11.1 mmol/L)及出院血糖日均值较C组明显增加;3组三餐后2h血糖无显著差异;B组的波动系数、TPG(>7.8retool/L)、TPG(>11.1 mmol/L)及空腹血糖平均值显著高于C组.A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最低,接近零;B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回归分析显示,B组血糖的波动与晚餐后2h血糖成线性回归关系.结论 根据动态血糖监测及双"C"治疗方案调整降糖药物及饮食规律,可更高效率、更安全地强化血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