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435 | 下载19

目的:应用血栓形成的几个关键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作为观察指标,探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凝血强度的特点及其术后动态变化. 方法:入选我院择期行PCI手术的低危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5例,PCI治疗前抽取基线静脉血,然后于PCI术后1 h、4 h、24 h和48 h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试剂盒以及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 结果: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在术后1小时即有升高,术后24小时到达高峰,48小时出现下降趋势.术后24小时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于术后呈进行性下降,至术后48小时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 结论:PCI术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酶呈高度聚集与激活.PCI术后高危血栓形成患者,强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可能需要持续到至少术后48小时.

作者:马玉良;吴俊;王伟民;刘健;卢明瑜;王龙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2009 年 24卷 5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435 | 下载:19
作者:
马玉良;吴俊;王伟民;刘健;卢明瑜;王龙
来源:
中国循环杂志 2009 年 24卷 5期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凝血酶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on Willebrand factor Thrombin
目的:应用血栓形成的几个关键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作为观察指标,探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凝血强度的特点及其术后动态变化. 方法:入选我院择期行PCI手术的低危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5例,PCI治疗前抽取基线静脉血,然后于PCI术后1 h、4 h、24 h和48 h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试剂盒以及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 结果: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在术后1小时即有升高,术后24小时到达高峰,48小时出现下降趋势.术后24小时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于术后呈进行性下降,至术后48小时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 结论:PCI术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酶呈高度聚集与激活.PCI术后高危血栓形成患者,强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可能需要持续到至少术后4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