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16 | 下载269

心房颤动(房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具有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征,但其确切分子机制仍不明确。近年研究表明,心房重构是房颤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关键环节,而结构重构在其中的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综述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氧化应激、MicroRNA、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ndMT)、遗传基因多态性等参与结构重构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探讨房颤的发生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易茜(综述);马瑞彦(审校)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2015 年 8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16 | 下载:269
作者:
易茜(综述);马瑞彦(审校)
来源: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年 8期
标签:
心房颤动 心房重构 结构重构 纤维化 分子机制
心房颤动(房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具有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征,但其确切分子机制仍不明确。近年研究表明,心房重构是房颤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关键环节,而结构重构在其中的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综述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氧化应激、MicroRNA、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ndMT)、遗传基因多态性等参与结构重构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探讨房颤的发生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