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608 | 下载77

1825年,捷克Purkinje首先描述了心内膜特殊的传导纤维,即后来被命名的浦肯野氏纤维(PFs).60年后,日本Tawara研究指出房室交界区的传导束和PFs是一个完整的电脉冲传播网络.1959年,Hoffman等记录到了His束电位.此后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推测PFs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启动和维护中起关键作用.近20年,Boyden等证实PFs通过Ca2+电流诱导钙释放机制参与缺血性心室颤动的发生.上世纪60年代PFs不同于心肌细胞的组织学和心电学特征被揭示,随后的研究表明PFs是通过细胞内钙动力学异常,早期后除极、延迟后除极的形成参与器质性、非器质性和遗传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启动和维持.射频消融异常的PFs电位,可获得某些室性心律失常的根治.PFs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可能会给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作者:裴娟慧;浦介麟

来源: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1 年 25卷 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608 | 下载:77
作者:
裴娟慧;浦介麟
来源: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1 年 25卷 4期
标签:
电生理学 浦肯野氏纤维 综述 室性心律失常 历史
1825年,捷克Purkinje首先描述了心内膜特殊的传导纤维,即后来被命名的浦肯野氏纤维(PFs).60年后,日本Tawara研究指出房室交界区的传导束和PFs是一个完整的电脉冲传播网络.1959年,Hoffman等记录到了His束电位.此后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推测PFs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启动和维护中起关键作用.近20年,Boyden等证实PFs通过Ca2+电流诱导钙释放机制参与缺血性心室颤动的发生.上世纪60年代PFs不同于心肌细胞的组织学和心电学特征被揭示,随后的研究表明PFs是通过细胞内钙动力学异常,早期后除极、延迟后除极的形成参与器质性、非器质性和遗传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启动和维持.射频消融异常的PFs电位,可获得某些室性心律失常的根治.PFs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可能会给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