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463 | 下载191

  目的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系统评价,为制定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管理规定提供相关信息。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讨论的方式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来源、分离方法、培养技术、保存、安全性、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①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来源于骨髓、脂肪、脐带、脐带血、胎盘等众多组织。②分离方法:常用密度梯度分离法、流式分选法和直接培养法,通过其贴壁生长的特性进一步纯化。③培养方式: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很少,但经过2~3周的体外扩增培养,可以满足临床使用的数量级,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有开放式平面培养和全封闭式生物反应器培养方式,要求在 GMP 条件下的洁净实验室内进行。④培养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主要有含胎牛血清培养基、人 AB 血清或血小板裂解物替代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以及成分确定的无血清培养基,临床使用应尽量避免使用异种血清。⑤细胞冻存: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深低温保存而不改变生物学特性,低温保护剂有二甲基亚砜、甘油、羟乙基淀粉等。⑥安全性: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在8~10代以内,基因型稳定,应用于临床是安全的。超过10代以后,风险增加。目前尚未发现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与新生肿瘤有直接关系。⑦间充质干细胞质量监控标准包括供体筛选

作者:陈津;郭子宽;王立生;崔春萍;胡泽斌;吴朝晖;吴祖泽

来源: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 年 4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463 | 下载:191
作者:
陈津;郭子宽;王立生;崔春萍;胡泽斌;吴朝晖;吴祖泽
来源: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 年 4期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培养技术 技术评估,生物医学
  目的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系统评价,为制定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管理规定提供相关信息。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讨论的方式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来源、分离方法、培养技术、保存、安全性、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①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来源于骨髓、脂肪、脐带、脐带血、胎盘等众多组织。②分离方法:常用密度梯度分离法、流式分选法和直接培养法,通过其贴壁生长的特性进一步纯化。③培养方式: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很少,但经过2~3周的体外扩增培养,可以满足临床使用的数量级,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有开放式平面培养和全封闭式生物反应器培养方式,要求在 GMP 条件下的洁净实验室内进行。④培养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主要有含胎牛血清培养基、人 AB 血清或血小板裂解物替代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以及成分确定的无血清培养基,临床使用应尽量避免使用异种血清。⑤细胞冻存: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深低温保存而不改变生物学特性,低温保护剂有二甲基亚砜、甘油、羟乙基淀粉等。⑥安全性: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在8~10代以内,基因型稳定,应用于临床是安全的。超过10代以后,风险增加。目前尚未发现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与新生肿瘤有直接关系。⑦间充质干细胞质量监控标准包括供体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