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55 | 下载0

目的:观察改良针刺单/双侧人迎穴和常规针刺单/双侧人迎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对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尾加压素Ⅱ(UⅡ)浓度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改良针刺双侧组、改良针刺单侧组、常规针刺双侧组、常规针刺单侧组,每组40例.改良针刺双侧组采用改良针刺双侧人迎穴方法,改良针刺单侧组采用改良针刺单侧人迎穴方法,常规针刺双侧组采用常规针刺双侧人迎穴方法,常规针刺单侧组采用常规针刺单侧人迎穴方法.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 d为一疗程,间隔休息1 d,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和血浆NPY、UⅡ浓度,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改良针刺双侧组临床疗效[90.0%(36/40)]优于改良针刺单侧组[80.0%(32/40)]、常规针刺双侧组[77.5%(31/40)]、常规针刺单侧组[65.0%(26/40)均P<0.05];治疗后各组VA、BA的Vs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改良针刺双侧组高于其他组(均P<0.01);治疗后各组ESCV评分均明显增加(均P<0.01),且改良针刺双侧组ESCV评分及改善指数均高于其他组(P<0.05,P<0.01);治疗后各组血浆NPY、UⅡ浓度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改良针刺双侧组血浆NPY、UⅡ浓

作者:王艳富;马朝阳;李凌霄;张婷;桂星花;陈号

来源:中国针灸 2018 年 38卷 5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55 | 下载:0
作者:
王艳富;马朝阳;李凌霄;张婷;桂星花;陈号
来源:
中国针灸 2018 年 38卷 5期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改良针刺 穴,人迎 神经肽Y 尾加压素Ⅱ
目的:观察改良针刺单/双侧人迎穴和常规针刺单/双侧人迎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对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尾加压素Ⅱ(UⅡ)浓度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改良针刺双侧组、改良针刺单侧组、常规针刺双侧组、常规针刺单侧组,每组40例.改良针刺双侧组采用改良针刺双侧人迎穴方法,改良针刺单侧组采用改良针刺单侧人迎穴方法,常规针刺双侧组采用常规针刺双侧人迎穴方法,常规针刺单侧组采用常规针刺单侧人迎穴方法.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 d为一疗程,间隔休息1 d,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和血浆NPY、UⅡ浓度,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改良针刺双侧组临床疗效[90.0%(36/40)]优于改良针刺单侧组[80.0%(32/40)]、常规针刺双侧组[77.5%(31/40)]、常规针刺单侧组[65.0%(26/40)均P<0.05];治疗后各组VA、BA的Vs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改良针刺双侧组高于其他组(均P<0.01);治疗后各组ESCV评分均明显增加(均P<0.01),且改良针刺双侧组ESCV评分及改善指数均高于其他组(P<0.05,P<0.01);治疗后各组血浆NPY、UⅡ浓度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改良针刺双侧组血浆NPY、UⅡ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