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80 | 下载550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中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点,为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内固定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收治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9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12例,女86例;平均年龄为47.0岁(18 ~82岁).左侧157例,右侧141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12例,Ⅱ型139例,Ⅲ型12例,Ⅳ型40例,Ⅴ型62例,Ⅵ型33例.运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在CT片上判断后内及后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并测量后内及后外侧骨块实际最大骨折角(AMFA)、骨折块面积比(SAP)、骨折块矢状角(SA)、骨折块高度(FH)、最大位移(MD)等影像学参数,评价胫骨平台后内及后外侧骨块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29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56例(18.8%)出现后内侧骨折块,60例(20.1%%)出现后外侧骨折块,24例(8.1%)同时出现后内和后外侧骨折块.后内和后外侧骨折块AMFA平均分别为59.6°±58.5°、92.2°±53.9°;SAP平均分别为21.4%±9.0%、15.4%±5.9%;SA平均分别为64.9°±14.3°、72.4°±21.3°;FH平均分别为(33.3±8.2)、(27.0±9.8)mm;MD平均分别为(4.3±6.3)、(3.7±6.5)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中后内及后外侧骨折的发生率较高;由于腓骨的支撑作用,后外侧骨折块面积和移

作者:王军;赵春鹏;李庭;危杰;王满宜

来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 年 17卷 7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80 | 下载:550
作者:
王军;赵春鹏;李庭;危杰;王满宜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 年 17卷 7期
标签:
膝关节 骨折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Knee joint Fractures,bone Tomography,spiral computed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中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点,为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内固定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收治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9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12例,女86例;平均年龄为47.0岁(18 ~82岁).左侧157例,右侧141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12例,Ⅱ型139例,Ⅲ型12例,Ⅳ型40例,Ⅴ型62例,Ⅵ型33例.运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在CT片上判断后内及后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并测量后内及后外侧骨块实际最大骨折角(AMFA)、骨折块面积比(SAP)、骨折块矢状角(SA)、骨折块高度(FH)、最大位移(MD)等影像学参数,评价胫骨平台后内及后外侧骨块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29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56例(18.8%)出现后内侧骨折块,60例(20.1%%)出现后外侧骨折块,24例(8.1%)同时出现后内和后外侧骨折块.后内和后外侧骨折块AMFA平均分别为59.6°±58.5°、92.2°±53.9°;SAP平均分别为21.4%±9.0%、15.4%±5.9%;SA平均分别为64.9°±14.3°、72.4°±21.3°;FH平均分别为(33.3±8.2)、(27.0±9.8)mm;MD平均分别为(4.3±6.3)、(3.7±6.5)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中后内及后外侧骨折的发生率较高;由于腓骨的支撑作用,后外侧骨折块面积和移